——記上海市勞動模范、中冶集團首席技師童家榮 品牌的唱響離不開能工巧匠,技術的創新離不開積累與傳承。在中冶寶鋼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是時代的能工巧匠,他們是“智造”的傳人。中冶寶鋼的發展有他們無私的奉獻與傳承。“中冶重機”的精品凝結了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對新人進行“傳、幫、帶”,使“中冶重機”厚積薄發,特種車輛制造、非標設備制造、工藝鋼結構制造精致地踏上世界的舞臺,展現中冶人的智慧。中冶寶鋼技術重機分公司童家榮就是這些平凡人群中的一員,他是中冶集團首席技師之一,他也是上海市人才計劃首席技師。 勇攀登躍上技術巔峰 童家榮獲的榮譽遠不止這些,回顧他30多年的工作中,憑他自身獨具匠心的創造力,先后獲得過寶鋼技術能手、中冶集團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中冶集團首席技師、上海市突出貢獻技師、國家勞動部的高級技師、上海市人才計劃首席技師等稱號。還獲得寶鋼建設功臣、寶山區拔尖人才、上海市勞動模范等殊榮。 這些榮譽和稱號既是企業和國家對于一個辛勤工作、刻苦攻關員工工作的肯定,也是這個時代工匠自身技術水平一步一個腳印進步的階段性標志。童家榮就是靠堅韌不拔的、追求極致的精神默默耕耘在中冶寶鋼的沃土上,逐步走上加工制作領域的技術巔峰。 勤鉆研 收獲累累碩果 作為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技師工作室的帶頭人,他始終將攻難關、出成果為己任,與年輕技術人員融恰工作,主動關心并參與各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共同商討項目的工藝策劃。從材料的選擇,工序的合理編制,根據自身的技術經驗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和指導年輕同志對項目的質量控制和對工藝技術難題的分析解決,并能提出自己認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供他們參考。 在臺灣中龍渣處理滾筒項目制造過程中,就大筒體的整體加工工藝與負責該項目的年輕技術員多次商討,并講解如何控制加工精度的工藝方法,在加工過程中帶領技術員一起討論和確定裝夾方案。首次采用了大小筒體疊在一起加工的創新工藝,確保了加工精度并節省了激光檢測費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項創新工藝上報了發明專利。 此類發明、專利、QC成果在童家榮手上不勝枚舉。除了中龍鋼廠的渣處理滾筒制作工藝的編制,還有外委大筒體和大齒輪加工的技術交底和過程質量管控,西馬克厚板運輸臺車的沉臺加工制定出創新工藝,日本奧村機械公司的旋轉鋼包臺車和脫水渣不銹鋼滾筒的焊后整體加工的工藝方案制定等等,無不是他匠心獨蘊的智慧果實。 工作室成立至今,取得大小發明創造應用到現場的成果近30余項,其中較大的發明制造成果占6項;技術論文6篇,參與QC技術質量活動3次,實用型專利申報1項,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產首席技師工作室。 傳幫帶 培育滿園桃李 童家榮同志除自身從事技術革新和創新發明外,還在培養年輕技術人員方面發揮余熱,積極做好技藝傳承。多年來,經過他“傳、幫、帶”的年輕員工和實習生已有20多人,可謂桃李滿園。有些已走上了技術管理崗位或領導崗位,有些取得了技師或高級工的資格證書。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在培養接班人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就算退休了,也可以把自身幾十年的經驗積累留給企業。讓創新精神得到傳承,是這位優秀黨員幾十年來在技術道路上一路走來的真實寫照和美好心愿。 在重大項目制作加工過程中,每到關鍵節點都親自帶技術質量人員一起到現場進行測量檢查,設計制作專用工裝夾具,有效的控制各主要部件的加工質量;在寶鋼大院二煉鋼一,二,三號滾筒后續大修時,帶領年輕學生與協力分公司點檢部門一起深度參與,編制出比較可靠的修復工藝和精度找正方案,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受到了使用方的好評,同時也使年輕學生得到了鍛煉,并開闊了眼界提升知識面。 在公司實行導師制后,他每年平均對兩名新入職的大學生進行為期半年的傳幫帶,為入職新生和基層技術工人進行專題理論知識的培訓和技術工藝輔導。在日常工作時,及時的對新進工人進行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導。要求做到:只要經歷的技術難題,一定是要鉆研到底,直到解決問題。平時,學生們以及年輕的技術質檢人員非常樂意和他一起進行探討,對質量、工藝技術等各種問題進行交流,有時甚至進行爭論。創造適合于年輕技術員成長和知識積累氛圍。 愛企業 潑灑夕陽余暉 童家榮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雖已屆退休年紀,但是他堅持不懈地對技術創新的追求沒有停歇。指導年輕技術人員對各項目的工藝策劃編制。對現場工人遇到的技術難題參與解決和對基層班組的技術服務。結合公司導師制的建立,對每年新入職學生的傳幫帶。參與組織職工進行技術比武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培訓。以首席技師工作室為依托參與每年基層的技術開發,專利申報和提出五小合理化建議活動以及QC質量活動等。忙碌的他將一生的職業生涯都奉獻給了企業,將自己畢生的技藝無私的傳給一茬又一茬的學生。 大愛夕陽,余暉斑斕。中冶寶鋼因為有了這樣一批胸懷企業的能工巧匠才能在鋼鐵寒冬中砥礪前行,“中冶重機”因為有了他們才鑄造了“中冶重機”品牌今天的輝煌。 
師徒傳教桃李滿門 
斬獲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