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耿會良 1998年的夏天,耿會良走出校門便邁進了中冶寶鋼技術重型機械分公司(簡稱“中冶重機”)的大門,從此開使了他的職業生涯之路,從最初的生產作業人員、材料員、質檢員、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機械研究所核心領頭羊,再到如今的中冶寶鋼技術重型機械分公司總工程師——成為公司技術戰線上的領軍人物,他一步一個腳印的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成長著。 在十七年的工作歷程里,他櫛風沐雨,“羽翼”被鍛煉得日益豐滿。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以一種平常的心態,從不好高騖遠,虛心學習,刻苦鉆研,在實踐中逐漸掌握了扎實的基本功,得到領導及同事的高度認可。2004年獲得全國冶金系統“青安杯”競賽先進個人稱號;2005-2006年度榮獲中冶集團“青年崗位能手”;2006年被國資委評為中央企業“知識型先進職工”;2007年榮獲上海市職工“科技創新新人獎”及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榮譽稱號;2008年榮獲“中央企業勞動模范”光榮稱號;2009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耿會良冶金特種機械創新工作室”被上海市總工會評為“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 儒將風采 用心打造“中冶重機”品牌的實踐者 2008年對于耿會良來說可謂是“雙喜臨門”,在他獲得“中央企業勞動模范”之際,“中冶重機”品牌成功注冊,標志著“中冶重機”系列產品在中華大地上正式生根開花結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冶重機”品牌在注冊后的七年多收獲了很多,成長了很多,然而“中冶重機”品牌成功包含著無數人的努力與心血,尤其在“中冶重機”品牌成立之前為之努力、為其流汗的他們尤為辛苦。從10多年前一個年產值僅約3000多萬的汽車修理廠起步發展到如今年產值3億元的中冶寶鋼技術重型機械分公司,其間歷經了多次改制重組,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陸續制造出了系列抱罐車、系列鐵水車、系列焊接式環保型渣緩冷設備等冶金專用機械裝備產品,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冶重機”品牌 ,打破了國外多項技術壟斷,真正實現了從“修理”到“制造”再到“智造”的轉變。如今,“中冶重機”品牌產品正以卓爾不群的業績穩坐同行業市場的頭把交椅,大家深知,夢想的實現傾注了無數“追夢人”的辛勞和汗水,其間耿會良和他的團隊為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大家眼中,耿會良是個性格溫和的人,似乎沒有多少武將的風采,然而他那儒將般的嚴謹、細致、扎實的工作作風卻給人必勝的信心和力量。自2004年被聘任為主任設計師后,他深知企業要生存發展,除了要有企業特色和品牌外,還須以科技研發帶動企業創造品牌,他帶領專家和工程師配合公司生產經營,開始了科研興企之路的漫漫征程。多年來,在他主持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努力拼搏,在冶金渣處理環保設備領域成功自主開發出適合市場和用戶需求的多項新技術和新產品---抱罐車、鐵水車系列、爐下清渣裝載機遙控改造技術等,打破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壟斷的局面,多項技術成果填補國內空白,并獲得了多項中冶集團及上海市科技成果獎,2012年榮獲第5屆上海市寶山區發明創造專利實用新型二等獎,2014年榮獲第6屆上海市寶山區發明創造專利外觀設計二等獎和上海市第26屆發明賽金獎以及發明賽銅獎,并獲得60多項技術專利,他牽頭并參與的《BGC-100抱罐車研制》獲得2009年中冶集團科技成果二等獎;《熱態渣無軌化運輸裝備與工藝開發》獲2015年冶金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為公司實現“走出去”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形成了一系列公司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 緊盯市場 傾力開展產品研發的帶頭人 耿會良從做技術員起就深知,技術研發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在各項技術研發中,他堅持從我做起,嚴格要求,嚴細思考。每一條技術要求,每一個流程,圖紙上的任何一個小符號,他都要反復認真論證,直至得到充分結論。在設計邯鋼冷軋廠酸洗線初步方案時,他連續奮戰多個晝夜,一個個方案論證,一項項技術參數得到對方的認可,最終為公司贏得了該項目。后來,該技術方案成功轉化為一種用于鋼鐵廠轉駁剪切料和工業垃圾的SKC11L型專用吊斗車的技術支撐。 作為公司核心研發部門——機械研究所的領頭羊,他帶領的隊伍中有多名老法師——公司技術專家。耿會良也不甘落后,在日常工作中,他主動鉆研特種運輸車輛的研制、改裝和非標設備相關業務知識,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積極加強自身對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的掌握,遇到棘手問題,他虛心與老法師共同探討,與現場技師研商,積極尋找技術創新的突破口。同時在設計工作上臺階方面他積極引入三維制圖設計手段,積極引領公司的技術創新人員素質提升。遇到棘手的技術難題,他會主動搭建技術橋梁,與大專院校及相關研究部門進行技術溝通聯系,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在進行上海電氣臨港核電設備水壓試驗工裝研制時,他帶領團隊積極尋求外部技術支撐,向大學教授求教,引入力學建模分析,優化結構,降低設備用鋼量,不僅滿足了單位面積上承載400噸的技術要求,且大大減少了設備的造價投入,為重機分公司順利承接此項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扎根現場 勇于實踐的技術工作者 耿會良深知,現場需求是技術創新持續的源泉和動力。他帶領團隊研發創新注重客戶需求外,尤為注重扎根現場、了解產品的實際性能需要。 轉爐煉鋼是各大鋼廠生產的核心工序,轉爐鋼渣的處理方式至關重要,寶鋼煉鋼廠生產時爐下每年都會產生上萬噸廢渣,這些廢渣均由駕駛員操作裝載機進入爐下清理,由于爐下存在高溫粉塵和其他危險因素,清渣時必須停止轉爐煉鋼投料和吹氧等部分工序,因此提高轉爐的生產率,實現轉爐的不停爐清渣是保證煉鋼產量的關鍵,為此寶鋼提出研制轉爐煉鋼不停爐工藝。在多次進行現場考察后,耿會良認為可采取遙控改造,利用其遠程控制功能來實現不停爐爐下清渣的需求。遙控改造系統還能適應轉爐周圍電器室較多、高粉塵、視線不清、強磁場以及較強的熱輻射等惡劣環境,安全準確的執行各項遙控指令,百分之百模擬載體各項操作,實現不停爐清渣,從而解決制約產量的生產工序,并可大大改善作業環境中安全隱患對操作人員所帶來的不利,降低作業人員的工作強度。于是他將裝載機遙控改造列為首選方案,為解決遙控改造多項遙控功能,他廢寢忘食,制訂了多種試驗方案,和大家一起試驗、論證、制作、安裝、調試,經歷了數次失敗后,終于成功完成了遙控改造。原本駕駛員在駕駛室才能完成的操縱方向盤控制裝載機前進、后退、爬坡、轉向、清渣、鏟斗翻轉等動作,現在只需搖動遙控桿即可完成。利用遙控裝載機進行爐下清渣作業,不但減少了員工爐下清渣的危險性,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實現了不停爐煉鋼,大大提高了生產率。 在耿會良的帶領下,“中冶重機”已形成遙控改造系列成果:遙控履帶式裝載機、輪式裝載機、破碎錘、吸盤吊、電動平車等等。其中由他牽頭和參與的《新型履帶裝載機遙控技術》榮獲2005年中冶集團科技成果獎;《履帶式裝載機遙控操作系統》榮獲2005年“上海市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輪式裝載機遙控技術》榮獲2006年中冶集團科技成果獎。2015年8月,由他帶領的團隊成功又完成了湛江鋼鐵的推土機和裝載機遙控改造,為寶鋼湛江鋼鐵生產的穩定順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潛心研發 抱罐車“大滿貫”的杰出貢獻者 2007年10月,“中冶重機”中標鞍鋼2臺100噸級超大型抱罐車制造項目。雖然有著多年制造抱罐車的經驗和技術積累,但由于該車噸位超大,屬國內首創,公司面臨著一個全新的挑戰,為了完成任務,耿會良帶領研發隊伍多次現場考察、收集技術資料、研討方案,開始設計、內部評審、外部審核,任何環節絲毫不敢馬虎。由于抱罐車制造噸位越大,對整車動力性和制動可靠性以及對各種結構件加工工藝和制作精度要求也就越高,對于各種功能的需求也就越多,因此開發設計和制造難度也越大。耿會良和他的團隊利用三維立體動畫設計,采用移動式同軸鏜孔制作工藝,控制鉸接工作機構同心度和同軸度,通過前期策劃制作詳細的結構件制作方案,確保實際加工的預案標準,并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對抱罐車車體結構進行有限元分析,保證整個車體結構更趨合理,增強可靠性。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發揚了科技人員的科技攻關創新精神,確保了100噸級抱罐車的研發成功。2008年1月,該車設計方案順利通過業主組織的設計審查,并于6月份制造成功,一次性通過國家工程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強化試驗,該車在鞍鋼現場使用至今效果依然良好。“中冶重機”100噸抱罐車的研制成功一舉打破了國外大噸位抱罐車制造技術的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滿足了國內鋼廠對國產抱罐車的需求,單臺降本幅度達300萬左右。100T鉸接式抱罐車的下線,不僅一舉奠定了“中冶重機”品牌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更為進一步研發及升級創造了先決條件。在上海市第22屆優秀發明選拔賽上100T抱罐車獲得了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繼100T之后,2014年,110T抱罐車又順利完成,再次打破了“中冶重機”的噸位記錄。如今,在耿會良帶領的技術研發團隊不懈努力攻關下,已開發研制成功35噸級、45噸級、50噸級、60噸級、80級、100噸級、110噸級的抱罐車家族大滿貫,形成了拖拉式、整體式和鉸接式A/B/C系列抱罐車。各類抱罐車也成功應用在寶鋼、鞍鋼、太鋼、邯鋼、馬鋼、大連特鋼、興澄特鋼,大冶有色、金川有色、富春江有色等幾十家黑色和有色冶煉企業。“中冶重機”品牌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經過了耿會良十幾年的努力。如今,抱罐車成為了“中冶重機”的一塊金字招牌,馳騁在工程機械制造領域,而耿會良也一舉成為公司當任不讓的“抱罐車專家”。 隨著近年“中冶重機”的發展目標逐步向特種設備和“非標”設備領域開拓,耿會良同志繼續帶領科研團隊大膽進行技術創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含金量非常高的項目。截至目前,由耿會良同志主持研發成功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如:BGC系列抱罐車、SKC系列垃圾廢料吊斗運輸車、PBC系列鐵水包運輸車、焊接式環保型渣緩冷設備、YK系列工程機械遙控技術、SXTG系列拖掛車、HD系列10-13米核電專用水壓試驗裝置等等,如今這些技術創新成果逐步轉化為公司新的價值增長點。 言傳身教 科技開發注入活力的領路人 身為“中冶重機”技術帶頭人的耿會良,他非常注重“團隊”建設,促進共同進步。對待技術經驗和設計經驗,他從不吝嗇和保守,經常與年輕的技術人員一起交流經驗,溝通認識。對于他人請教的技術難題,他都會熱情幫助,認真論證解答。曾經為了幫助解決一個設備技改中防傾翻的技術方案,他主動帶隊到現場,查找資料、現場測繪、耐心研究,連續奮戰數日,直至最終迎刃而解。從事技術的人員因為工作的嚴謹性一般都不善言談,耿會良同志初期亦如此,但談起他的技術創新、產品研發,他卻是如數家珍。他經常與新學生從運輸、工程機械維修到備件修復,從遙控車系列、抱罐車系列到廢料運輸車系列,從雙向拖掛車到全液壓扒渣機、從軌道臺車到滾筒設備,毫無保留將自己的研發心得體會與學生們分享,鼓舞了年輕技術人員的士氣。他積極向上、嚴謹扎實的工作態度也感染著身邊的年輕人,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如今,一批批年輕技術人員脫穎而出,不斷為公司科技開發注入新的活力。 面向未來 追逐綠色“中冶重機”的追夢人 在耿會良的帶領下,“中冶重機”系列抱罐車在國內各大鋼廠優秀的使用成績單以及市場的掌聲和捷報頻頻不斷,還遠銷菲律賓、臺灣等市場。然而成功的喜悅和職位的升遷未讓耿會良停下追逐的腳步,如今他依然帶領著機械研究所的同志們,以“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工作作風繼續為公司打造“國內第一、國際一流”的鋼鐵服務企業作出新的貢獻。圍繞著冶金、大物流工藝裝備,繼續開發和利用系列產品來滿足冶金行業的需求,并以大物流高效運輸為指引,研發具有先進技術和智能化更高的低能耗、控污染系列“綠色”環保產品,力爭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讓已經走出國門的“中冶重機”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榮獲表彰  工作場景  團隊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