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向義龍 從寶鋼股份一煉鋼到羅涇中厚板,再從羅涇轉戰寶鋼煉鐵廠,每一次作業瓶頸、每一次技術難題、每一次項目危機都會看到一個敦實的身影。他一次次扮演“救火員”解決難題、化解危機、突破瓶頸,一次次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成績。他秉承家風,將勞模父親吃苦耐勞的精神傳承并發揚。他所在的集體獲得過上海市勞模集體,他本人也多次榮獲先進個人、寶冶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就是現任中冶寶鋼技術協力分公司煉鐵車間主任向義龍。 專家點將 不負眾人期望 2000年寶鋼一煉鋼RH(真空精煉設備)擴容新增加2RH項目,寶鋼RH精煉專家華達文點名讓向義龍負責技改期爐窯外協的相關工作。在2RH技改擴容期間,向義龍和他的成員總共提出了47項改進建議,其中17項被寶鋼項目組列入A類計劃得到了及時的改進。這個項目成為國內第一個自主設計建造的鋼水精煉項目,為國家節省成本7000萬元。 RH的浸漬管是真空槽的關鍵部位,鋼水精煉主要是通過浸漬管在槽內進行循環?墒2RH浸漬管離線烘烤時經常出現炸裂的情況,為解決此問題,向義龍對每道工藝進行了逐一排查,發現主要是由于烘烤曲線的不合理和火焰的流向不均勻導致。為了調節出合理的烘烤曲線,他連續3天3夜吃住在烘烤爐旁,從煤氣流量的調節、火焰導向的控制到烘烤溫度的測量,終于繪制出了一套新的烘烤曲線,通過該曲線的烘烤,浸漬管再無炸裂現象的發生。 RH真空槽合金口是鋼水精煉時向鋼水內添加各種合金元素的主要通道,由于沖擊的緣故,合金口內的耐材使用壽命很低,嚴重制約了RH精煉生產的順行。向義龍提出,在合金口內增設襯板,根據襯板的熔損情況,定期對襯板進行更換。在鋼水精煉加合金時,合金就直接沖擊襯板,不會對耐材產生沖刷,從而使合金口的使用壽命由原來的平均550爐,提高到3200爐,僅此一項每年可減少真空槽修理5次,節約耐材成本650萬元。 正是這些工藝的改進才為RH項目的順利生產保駕護航,為寶鋼擴大精品鋼生產規模奠定了基礎。向義龍同志在RH項目上創造出的這些奇跡,讓他所在的作業區于2000年5月被光榮的評為上海市勞模集體。 隨著寶鋼精品戰略的持續推進,鋼包已由過去單一的鋼水運輸功能逐漸衍變成為爐外精煉的重要設備。工藝的改變導致鋼包內耐材熔損無章可循,包齡大幅度下降,鋼包周轉無法正常進行,多次出現鋼包供應脫節現象。為解決這一難題,向義龍由2002年開始擔任300噸鋼包作業區作業長。他白天身先士卒進入80多度高溫的鋼包內,從殘磚拆除、冷鋼燒割到耐材砌筑,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找出影響鋼包包齡的因素。晚上回到家,他查找國內外其它鋼廠鋼包的修砌經驗,學習耐材的理論指標。他帶領作業區開展自主管理活動,成立了五個現場型QC小組致力于耐材結構的攻關。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時間,他們就提出并實施工藝改進等達12項。通過工藝改進,鋼包的平均包齡由年初的平均157爐,提高到平均198爐,最高爐齡達248爐,超過了韓國浦項鋼鐵242爐的世界最好水平,又創造了一項奇跡。隨著包齡的提高,鋼包得以正常周轉,為寶鋼精品鋼的高產、順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因包齡的提高,鋼包修理量大幅度減少,每年節約耐材成本580多萬元,節約人工成本80多萬元。 2003年以向義龍為組長的自主管理成果“改進300噸LF鋼包修砌工藝、提高包底使用壽命”,和2004年的 “改進300噸鋼包修砌工藝,提高渣線使用壽命” 的自主管理成果,先后榮獲全國冶金施工系統的一等獎,全國工程建設施工系統一等獎,同時該QC小組2003年、2004年先后被中國質量協會、中國科技協會、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評選為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2005年的“優化300噸鋼包內襯結構,提高鋼包使用壽命”的成果通過了中國冶金集團的科技鑒定。 在向義龍的帶領下,他所在的作業區連續3年被公司評為示范作業區,他本人也連續4年被評為公司標兵。 角色轉換 再創新的業績 2006年下半年起,向義龍開始角色轉換,由基層管理者向部門負責人轉變,負責寶鋼股份羅涇廠區協力生產項目的籌建。作為籌備小組負責人之一的他,帶領團隊人員從籌備開始起就遵循著“業主無小事、業主的事就是我們的事”的公司服務理念,在工作中以快速響應、雷厲風行的作風贏得了羅涇業主的肯定。 在羅涇試投產初期,盛運鐵水的8個魚雷罐罐體內被凍結鐵水150多噸,導致魚雷罐無法使用,嚴重影響了煉鋼投產。經現場勘察,向義龍向生產方提出了采用純氧燒熔化解的作業方法進行處理,并親自到現場跟蹤指導作業,經過近二個月的努力,成功將8個魚雷罐內凍鐵清除,確保了生產的順行。羅涇廠COREX爐出鐵沒有備用溝,試產期間的出鐵不正常導致對出鐵溝的大修和熱態維護頻率偏高,他和羅涇中厚板協力部積極主動采取應對措施,通過挖掘內部潛力和公司的有力增援,確保了每次作業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在羅涇廠區投產初期,為確保生產順行,向義龍連續一個月吃住在現場,哪里有異常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使原本略顯“肥胖”的他,一下消瘦了很多,也正是這次的“減肥”贏得了員工的尊重和業主的信任,使中冶寶鋼技術協力分公司在羅涇廠區的業務不斷延伸,從初期的煉鐵大溝和煉鋼爐窯耐材砌筑維護與轉爐渣處理等3個合同項目,不斷擴展到了連鑄鋼坯手清、精整鋼板離線切割和質檢等羅涇廠區的全流程,業務合同也增加到了9個,產值每年均有大幅度增長,為公司的業務拓展又添上矚目的一筆。 全新挑戰 重塑煉鐵形象 2012年10月22日,“10.22”事故的發生將向來平穩有序發展的煉鐵車間瞬間打落谷底:事故分析、人員穩定、保障生產……無一不是令人焦頭爛額。值此危急時刻,分公司領導調任向義龍為煉鐵車間主任,全面負責車間各項工作。此時對他來說可謂是臨危受命、責任重大,時時刻刻都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全新的作業、全新的工藝,全新的業務,千頭萬緒好似亂麻,該如何著手進行梳理?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全新的舞臺,對他而言,又是一種新的挑戰。 面對如此境遇,向義龍再次發揮勞模吃苦耐勞的精神,知難而上、勇往直前。他每天早出晚歸深入現場了解現場作業狀況,和老員工、作業長、業主方等人加強交流溝通,消除事故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加快自身學習煉鐵工藝流程及業務熟悉的步伐,另一方面,狠抓車間基礎管理,苦練內功,打造車間全新形象。 針對事故發生后暴露出的安全管理不足,向義龍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首先,梳理合同作業內容,區別掛牌類和非掛牌類作業項目,并專門制做了小卡片,要求員工隨身攜帶便于隨時掌握安全作業規定,同時到現場不定期檢查,一旦查到員工超合同作業,一律進行通報考核。其次,針對煉鐵原料區域點多面廣、人員插入式作業的特點,他合理優化管理體制,拆分作業區以增強現場管理力量,消除管理盲區。同時推行區域網格化管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田”,切實落實管理人員責任制,推行連帶考核機制,從而消除管理不作為。第三,對查到的各類隱患要求相關區域進行實時反饋做到閉環管理。僅11個月內就原料區域查出皮帶通廊腐蝕128項、安全欄桿腐蝕52項,皮帶機桁架腐蝕23項,對安全隱患較嚴重的5處以報告形式遞交業主方要求整改。 特別是2013年由于煉鋼設備不穩定和高爐鐵水含硫過高,煉鐵鑄鐵機翻鐵量創寶鋼投產以來歷史之最。從6月24日到8月27日,高溫季節連續翻鐵,累計翻鐵量62400噸。為了確保翻鐵工作正常有序開展,向義龍編制了翻鐵作業預案,作業人員分三班二運轉,他本人身先士卒,和車間管理人員輪流24小時旁站,確保了翻鐵期間的安全順行。 在向義龍的帶領下,經過近一年的改革實施,煉鐵車間整體情況大大好轉,不但人員穩定,生產順行,完美完成分公司的各項指標,車間連續2年榮獲分公司雙文明集體稱號。向義龍又一次用辛勤的工作創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奇跡。 自2010年以來,鋼鐵行業走入了微利時代,產業成本壓力巨大,導致業主方的生產計劃、合同費率等不斷調整變化,使得車間的經營產值猶如坐“過山車”上下波動。 向義龍在苦練內功打基礎,促進管理工作和員工隊伍素質的提升的同時,開拓思路,打破固有模式,先后承接了船板涂漆線項目、厚板部精整5米火切項目、厚板部特厚板火切項目等,這些新項目為車間年增加產值10%左右,不但為煉鐵車間開拓出一片新的生產作業領域,也大大緩解了經營指標完成的壓力。 然而挑戰無處不在。隨著公司經營區域的重新劃分,新承接的船板、厚板等項目劃歸煉鋼區域,向義龍又一次面臨挑戰。他毫不氣餒,在苦練內功的同時,深挖車間潛力,借助業主方消除插入式崗位為契機,提出整體承包高爐大溝、三高爐水渣作業項目及原料區域。同時立足現場發揮勞模精神,真抓實干,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所有員工尤其是二長轉變作業觀念,由原來的被動管理變主動管理,車間從生產組織、安全管控、質量管理等方面全覆蓋進行管控,同時加強與業主方各級領導的溝通,讓業主方切實感受到我方員工的巨大轉變。經過不懈的努力,目前高爐大溝、三高爐水渣作業項目和原料煤、輸入兩個區域按照生產性業務已完成總體承包,原料區域現階段正在進行的筒倉、皮帶桁架改造,均由煉鐵車間進行工程、質量跟蹤,而煉鐵車間承接的堆取料機的臺式量也已超歷史最好水平,為煉焦等下道工序的順利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煉鐵車間的總產值從2012年到2015年增長30.85%,不但順利完成了公司既定的經營目標,而且員工的收入在短短的兩年里增幅20.88%。向義龍又一次用數據有力地證明了努力工作換來的產值奇跡。 不管是在一煉鋼、羅涇中厚板還是煉鐵車間,向義龍都用他勤勤懇懇、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然而成績代表不了永遠,輝煌已成過去。人,不能固步自封。向義龍同志用他的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在不同崗位、不同舞臺上續寫著勞模精神的那一份堅守和傳承。正是這一份堅守和傳承,才讓他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繼續寫就新的奇跡。  載滿榮譽  工作場景  生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