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上海市勞動模范 張曉東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此話不假,只要勤奮努力,干一行鉆一行,終有成功的那一天。勞動模范張曉東正是恪守“勤奮”二字,執著于“鉆研”的精神,成就了職業夢想。從焊接門外漢到焊接高級技師;從一名焊工到一名培訓教師;從寶山區拔尖人才到上海市技術創新能手、再到上海市勞動模范。二十八年的焊接經歷,二十八個春秋的摸索與鉆研,張曉東用焊弧的光,照亮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用焊花的炫,裝點了理想的殿堂;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譜寫了一支“弧光戀曲”。 打開一本本紅色的榮譽證書,看看張曉東的成長印記:技術標兵、技術能手、寶鋼設備部新長征突擊手、“十佳”金點子獎;雙文明建設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環縫半自動焊割裝置獲國家專利;滾筒沿口焊接新法QC成果獲建設系統二等獎;寶山區第七批“拔尖人才”;“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提名獎”、“上海市工人技術創新能手”。2014年成立“張曉東工作室”,并以“大型轉爐托圈的裂紋修復”研發項目,摘取建設系統QC成果一等獎;2015年上海市勞動模范……一本本證書,見證了張曉東的成長;一項項榮譽,記錄了張曉東的業績。 勤奮開啟智慧腦 時而翻閱書籍,時而低頭沉思;時而雙眉緊鎖,時而滿面欣喜;時而忙里忙外,時而諄諄低語;張曉東工作的狀態是隨時變化的。一會兒在辦公室里辦公;一會兒在工作室里做試驗;一會兒在培訓教室里授課;一會兒在現場指導焊接工法。查資料、找數據;動腦筋、搞創新;解難題、破難關,還要擠出時間,撰寫焊接技術論文。在寶鋼大院里,“張曉東”三個字不單純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技術品牌。 然而,大多數人們卻不知道,焊接其實并不是張曉東最初的職業,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是憑他執著的韌性與堅持,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1987年,張曉東參加工作時,分配為起重工。學徒期,與其他起重工相比,他并不出色。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拿起電焊鉗焊了一道,竟不料,激起了他對焊接的興趣,他覺得焊接是一門奇妙的藝術。就這樣,張曉東時常利用休息時間,拿起電焊把練習幾道,技巧的掌握還不錯,焊縫均勻,表面光潔,于是引起了焊工師傅及班組長、作業長的關注。 焊工師傅問他是否愿意改換電焊工種,他一口答應。領導見他確實是個焊接后備力量,就幫他改換了工種。與其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倒不如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從此以后,張曉東與電弧就結成了“親密弟兄”。 學徒期間,張曉東就敢于挑戰自己,參加當時寶冶公司內部舉行的一些焊工比賽活動,并在比賽中顯露身手。1992年,張曉東通過自身的勤奮和努力,領先一步通過焊工高級考試評審,取得焊工高級技能證書,并當選為班組長,開始帶教徒弟。 當時,他在寶鋼高爐區域工作,高爐爐壁頻繁開裂引發了他的研究思維。他探尋爐壁材質及開裂原因,一遍又一遍的反復試驗,成功研究出高爐爐壁在線修復工藝,減少高爐停爐檢修時間。 這項研究開啟了張曉東的智慧頭腦,打開了他的研發之路。從此,張曉東用焊條寫下一道道詩行;用焊弧照亮前進的方向;用焊花點綴生活的舞臺;用真心培育焊接后備人才。先后研究出球磨鑄鐵大型變速箱焊接工藝;高爐TRT煤氣管道帶壓焊接技術等。多次被檢修公司授予“技術能手”;被寶鋼設備檢修系統評為“新長征突擊手”;寶鋼股份設備部“十佳”金點子獎等榮譽稱號。 人,只有在學習中,才能夠明白自己的知識困乏。在理論結合實踐的研發中,張曉東感到自己知識不夠用。于是,他主動學習,參加焊工技師培訓,1999年,張曉東通過焊工技師評審,成為檢修公司第一批受聘技師,開始擔任煉鐵區域焊接作業指導工作。2005年,張曉東通過了焊工高級技師評審,成為寶冶史上第一批高級技能人才。 技術攻關解難題 因工作需要,張曉東被調到煉鋼區域工作,在新的環境里,他的事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研發創新成果不斷,聲望越來越高。 煉鋼廠RH精煉浸漬管修復頻率高、而效率不高的問題再次激發了張曉東的創造靈感。通過3年反復研究試驗,張曉東研究設計出一臺半自動環形焊接切割專用設備,該設備獲得了國家專利。設備采用微機控制,能夠實現360度全方位作業,可進行自動環縫切割、坡口制作與焊接操作。解決了浸漬管修復時人員投入多、修復效率低等問題。 寶鋼300噸轉爐軸耳在2010年之前沒有在線更換過。張曉東通過閱讀國外轉爐軸耳在線焊接方法,尋找參考資料,通過幾個月模擬試驗,研發出超厚板材焊接技術與轉爐軸耳在線焊接工藝。同時研究出超厚板材焊接過程中防變形溫控技術。使300噸轉爐軸耳在線焊接成功,填補了國內最大轉爐軸耳在線焊接的空白。獨創的焊接工藝解決了超厚板材在焊接過程中變形、層狀撕裂以及應力處理等問題。 技術研發成功,增加了張曉東的成就感,激發了他更大的創造熱情。針對轉爐托圈在線修復頻繁開裂的疑難癥,張曉東反復研究,找出了裂縫頻繁開裂的內因和外因,并根據不同問題制定相應對策,消除了托圈顯微裂紋與缺口應力集中形成的裂紋;同時選取物理特性與托圈材質相近的超低氫高韌性的低合金焊條,避免了氫產生的延遲裂紋及厚板焊接中高拘束應力造成的裂紋;一舉攻克了轉爐托圈在線修復難題。 而對于轉爐三點球面螺栓頻繁出現滑牙的問題,張曉東匹配了型號相同的銅套焊接工藝,通過模擬實驗,代替螺栓使用,徹底解決了三點球面螺栓滑牙問題,提高三點球面螺栓3倍使用壽命。 在焊弧的光環里,張曉東看到了新的希望,研究工作一發不可收。針對渣處理滾筒托圈特殊材質,張曉東為其“量身定制”研發了高頻高溫焊接工藝,延長了滾筒托圈壽命。開發了軌道鋁熱焊接工藝技術;解決了超高壓除鱗管與強磁場干擾焊接等一系列難題。技術研發項目累計20項,創造直接與間接經濟效益超過千萬元。 桃李芬芳滿園春 技術創新取得的成績,令張曉東的名氣越來越響。而作為焊接培訓指導老師,在培育后備焊接人才這方面,他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為培育后備力量,他多次放棄雙休和節假日,有時連續一兩個月不回崇明島的家,一心一意帶領學員們操練。2009年,張曉東女兒高考沖刺的那段時間,他正帶領焊工訓練小組備戰寶鋼設備部焊工比武、寶山區焊工比武與全國建設系統焊接大賽,沒能抽出時間陪同女兒。女兒理解父親,還鼓勵他一起登攀高峰。值得慶賀的是,那次登攀父女兩個都成功了。女兒如愿考進了理想的大學,張曉東所帶領的焊工參賽選手有三人進入寶山區焊工比武前十名,一人在寶鋼設備部焊工比武中獲得第二名,一人在全國建設系統比武中獲得第八名。 2010年至2014年,張曉東帶教的焊工參賽小組,在寶鋼設備部焊工技能比武中均以團體第一、第二的總成績獲勝。如今,他的弟子和學員已經遍及各大鋼廠,眾多弟子以他為榜樣,努力拼搏,不斷攀登新的高峰,部分弟子也成為技師或高級技師。正可謂名師出高徒,桃李滿天下。有一名弟子因貢獻突出,榮獲上海市“優秀農民工”稱號,并獲得轉制機會,轉為勞動合同制員工,同時作為高級技能人才被引進上海,落戶上海。 一年年,春去秋來,落葉無聲,張曉東送走學員一批又一批,迎來一群又一群;而身邊好學的同行也時常請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張曉東的影響力,還會吸引更多的焊工慕名而來,拜師學藝。 品牌效應影響力 2013年,寶山區“拔尖人才”和上海市“技術創新能手”之譽,讓張曉東聲名遠播,增加了他個人品牌效應及影響力。他所在的公司以“張曉東”的品牌力量,成功拓展了寶鋼1880和2050熱軋加熱爐增設余熱回收鍋爐安裝業務。 2013年4月,中冶寶鋼技術尚未具備鍋爐安裝資質,當時他所在的公司以張曉東的技術品牌參與競標。這個品牌竟然蓋過幾家持有特種設備安裝資質的單位,順利中標了1880熱軋加熱爐5米產線增設2臺余熱鍋爐安裝項目。9月,由張曉東全程負責的余熱鍋爐安裝工程經過2個月實施順利完成,并通過上海市特種設備安裝監督機構檢驗合格。10月,中冶寶鋼技術因該項目驗收合格,順利取得上海市特種設備鍋爐安裝二級資質。 隨后2050熱軋加熱爐改造,同樣增設2臺余熱回收鍋爐安裝。這一次,業主是主動找上門,要求由張曉東組織并負責施工,理由是他們信得過張曉東的技術品牌。 文理全才作筆耕 張曉東是一個勤奮好學之人,他重視實踐,尊重知識,在成長過程中,他利用業余時間及時給自己充電,補充養料。2008年,他通過了高等教育自考考試,取得了大專學歷;之后,他多次到高等教育學校進修,并取得了教師資格證。 研發技術一絲不茍,教書育人思路明確;理,能研發成果,文,能揮筆而就。張曉東善于總結,將自己研發的技術,及時撰寫論文向專業報刊投稿。高爐中套二種不同材料焊接工藝研究;WC6鋼與F11鋼的焊接技術;渣處理滾筒托邊焊接工藝;轉爐三點球面支撐軸耳超厚板焊接工法等多篇技術論文,先后在《冶金設備》、《工業建筑》、《焊接》等核心雜志上發表。“改善焊接工藝,增加滾筒沿口壽命“的QC成果獲建設系統二等獎。 2014年秋天,“張曉東工作室”成立,而他編撰的《大型轉爐托圈的裂紋修復》作為工作室第一個成果,參加了全國冶金建設系統QC成果發布會,斬獲一等獎,為他的“弧光戀曲”又度了一層美麗的霞光。 這個譜寫“弧光戀曲”的勞動模范,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和黨務工作者。從事黨務工作5年時間,張曉東同樣撰寫了不少黨建文稿,足見他的文字功底。與焊接相比,無分軒輊,可謂一個文理全才。 而今,即將奔天命之年的張曉東,依然精神煥發,斗志不減,在他的工作室里鉆研新的課題,在講臺上講授焊接知識,在訓練場上指導技術,在現場攻關焊接難題。以他執著的韌性,繼續在焊接領域里探尋新的航程,雄鷹已展翅,天高任翱翔。 這里,筆者作詩一首為張曉東點贊,愿他在焊接的天地里越拓越寬。 一頂面罩一焊鉗,點撥銹鐵生斑斕。 焊花飛繞舞婆娑,弧光霞影繪詩篇。 
工作場景 
工作場景 
生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