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上海市勞動模范 顧紅飛 每個人都有亮麗的青春,有人把它留在壯美的邊關,有人把它留在希望的田野,有人把它留在喧鬧的城市,而他,卻將青春奉獻給了中冶的壯大及發展。三十載春秋一瞬既逝,他也從當年的毛頭小伙,變成了現在經驗豐富的起重技師,歲月雖然改變了他的容顏,卻沒有改變他對檢修事業熱愛與忠誠。他就是榮獲2004年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的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首席起重技師顧紅飛。 顧紅飛是中冶寶鋼技術第三分公司唯一一位被中冶集團聘請的高級起重技師。在工作的32年間,近萬個日日夜夜,他在學習中耕耘,在實踐中播種,在收獲中成長,成功完成了一個由普通員工到高級起重技師的蛻變。 注重學習強素質 業精于勤顯本領 自參加工作以來,顧紅飛一路走來,從普通員工、班組長、作業長逐步走上了技術崗位,每一個職位的轉變都需要他不斷的學習與提升。數十年來,他始終保持著一個習慣,那就是每一次大的檢修項目完工后,他都會利用業余時間為當次的檢修任務做一篇技術總結,時至今日寫過的技術總結多達600余篇,整整寫滿了十多本厚厚的筆記薄,并先后取得了架子工及電焊工專業證書,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使他很快在檢修領域內聲名鵲起。 這么多年,經他手成功完成的項目數不勝數。但你只要提起他的任何一個項目,無論間隔多少年月,顧紅飛總能滔滔不絕的說出那個項目的重點、難點、要點?吹剿前l光的眼睛,你就會明白在他的心里,那些作業項目已經不僅僅是個工作,更是一種神圣的使命與責任,并已融入他的血液,化為了風骨,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2年,在實施寶鋼1880熱軋3臺鍋爐吊裝、緯一路龍門吊拆裝、1580熱軋保溫蓋吊裝、原料碼頭18U4卸船機拆裝以及一煉鋼搶險吊裝作業項目中,從吊裝方案策劃編制到項目作業實施全過程指導,其技術的嫻熟、工作的鉆研、細心的教授,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贊揚。由于其努力的工作和階段成績的取得,公司委派他在2012年承接并實施的原料碼頭12U1、12U2卸船機報廢處置、馬跡山港區2#裝船機搶險拆除項目中擔任起重總指揮,他不負眾望,順利地完成了項目吊裝任務,使公司多年創下的港機拆除吊裝優質服務品牌得到了保持,同時為企業創立新的經濟增長點起到了有力的助推。 2014年8月,是他牽頭實施起重培訓工作最為繁重的時段,他依然參與了寶鋼成品碼頭1號、2號裝船機拆除任務,以他為核心的吊裝作業團隊,精誠合作、精心組織、精確吊裝,僅用2天就完成了計劃4天的2臺裝船機的拆除任務,受到寶鋼股份領導的高度好評。同年11月,顧紅飛同志參與寶鋼一煉鋼460t/80t冶金鑄造起重機安裝項目投標書的論證與編制,并一舉中標。如此大噸位起重設備更換吊裝任務的獨自承攬,對檢修業務整合以來的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尚屬首次,對此公司高度重視,組織專門的施工組織管理團隊,其參與實施的吊裝專項方案得到了業主、專家和監理方評審。吊裝過程中,顧紅飛更是兢兢業業,扎根于現場,在他的統一指揮和協調下,僅用6天將重達680t的設備吊裝到位,比原計劃提前5天。 而他,也因為突出的表現,收獲了無數榮譽:1995年被寶鋼集團授予了“寶鋼新長征突擊手”的榮譽稱號;2004年獲得上海寶鋼冶金建設公司個人標兵并在寶鋼設備部舉辦的技能比武中獲得了第7名;同年榮獲“上海市勞動模范”;2010年獲上海市技術能手稱號;2013年榮獲公司勞動競賽優秀管理者;并連續數年獲得先進生產工作者、青年崗位能手及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攻堅克難挑重擔 身先士卒敢為先 2015年6月,亞洲第一臂長堆取料機安裝項目在馬跡山港啟動。新型斗輪堆取料機設備總長145m,總高40m,總寬14m,總重約1505t,主要大型構件約三百余件,懸臂梁屬目前亞洲最長——65米,約占該設備總長的一半。 該項目是公司歷年來承擔的最大設備安裝項目,施工區域條件惡劣、氣候多變、資源籌措難度大、施工過程中危險源多,吊裝作業難度也屬歷年之最。一時間,各方視線聚焦馬跡山港。顧紅飛由于吊裝作業基本功扎實,操作技術嫻熟,尤其是對卷揚機設置、滑車組穿繞、吊物的吊點選擇、吊索具受力計算等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了該項目當仁不讓的起重總指揮。 針對斗輪式堆取料機體積大、噸位重、易出現安全隱患的分體設備及鋼結構的情況,顧紅飛提前進行了吊裝方案策劃編制,同時配合公司BIM建模團隊,成功完成堆取料機模擬視頻的制作。項目開工后,顧紅飛多次召開專項吊裝方案討論會,對各施工環節中履帶吊的站位、被吊構件的重量、使用鋼絲繩的規格、吊點位置、吊點數量、吊裝過程中易發生的風險因素等情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多次探討與研究。并召集全體作業人員觀看模擬視頻,通過視頻畫面標識出各個關鍵工序和注意要點,讓全員形成完整的可視化施工方案,確保吊裝過程萬無一失,為安裝工作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吊裝過程中,顧紅飛更是全身心的撲到了作業一線,針對施工場地高低不平的情況,要求推土機進行了場地平整,滿足吊裝作業對地基承載的要求,同時還對起重吊裝特種機械設備500t履帶吊實施了重點監控,建立了切實有效的起重吊裝體系。整個吊裝作業中,堆取機懸臂梁及三角架、配重架是整個作業的難點及關鍵所在,顧紅飛經過多次現場實地查看和相關人員的再三研討后,對重達143t、長65m的懸臂梁采用八點平衡吊裝使設備順利吊裝就位;對重134t、長度52m的三角架、配重架采用了主吊索和手拉葫蘆調節平衡的吊裝工藝,使設備按照時間節點安裝到位。這幾個重點過程的成功把控,為整個吊裝工作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也確保了整個堆取料機安裝項目順利完成。 該項目的完成,也讓公司進一步掌握了大型柔性設備的安裝技能經驗,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了公司在吊裝領域的豐富經驗及強大的安裝實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 薪火相傳育人才 無論是在現場操作,還是培訓育人,顧紅飛都練就了其一身的本領,特別是在大型設備起重吊裝上獨領風騷,在他的努力下,被單位聘為首席起重技師,同時兼任上海市人保局起重工等級證考評員、上海市起重工培訓實訓教師、中冶集團起重工高級考評員等工作。 顧紅飛經常把溫總理曾說過的一句話掛在嘴邊:“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顧紅飛同志不忘加強自己軟件知識的學習,買電腦學電腦,克服基礎差底子薄等困難,讓自己真正適應社會和公司的發展要求。同時,作為公司起重培訓建設的牽頭人、實施者,顧紅飛始終不驕不躁,堅持學習收集社會上一些大的吊裝項目如:東方明珠塔的吊裝以及盧浦大橋橋面的吊裝等。學習先進的吊裝技術從而武裝自己,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獨創自己的見解。現在檢修作業中采用新舊鋼絲繩對焊,用行車自身直接將新鋼絲繩牽引上去的這一鋼絲繩更換工藝就是由顧紅飛首創,并延用至今。 顧紅飛在加強自身素質的同時,作為公司培訓策劃組織一方面編制有關的培訓教材,并按照年度培訓計劃組織實施起重吊裝培訓工作,2013年,共培訓了8批起重架子工,其中起重工技能提高培訓4批79人,架子工技能培訓3批14人,高級起重工取證培訓1批14人全部合格,且現場實際操作技能和處理疑難問題的能力有了較大提高。2014年,面對架子工需求大的狀況,顧紅飛同志開展了架子工技能提升培訓,重點圍繞腳手架搭、拆基本技能和搭設的常規計算實施,較好地滿足現場常規腳手架搭設的要求。 付出終有回報,每年公司參加寶鋼股份檢修協力單位專業工種技能競賽中,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組織的團隊總能取得好成績,并多次在寶鋼設備部比武中獲得團體第一、個人第二的好成績;而他結對培養的弟子很多技能等級已達三級以上,更有些甚至已達起重工技師,成為了一線技術骨干。 學務實帶團隊 技術創新走在前 隨著公司對人才的重視以及顧紅飛自身技能的不斷提升,顧紅飛勞模工作室應運而生。這個十余平方的工作室共有七名起重工成員組成,除了顧紅飛外,其中有技師4名,初級工1名,助理工程師1名,均是能獨當一面的技術人才,其中成員樊衛高更是帶領著其所在班組獲得了全國工人先鋒號等各種榮譽稱號。 顧紅飛與團隊成員一起研究制定了詳實的工作室工作規范、職責、工作制定及年度工作任務。明確了創新工作室以實施技術改進、承擔技術改造任務、負責技術難題攻關、落實員工合理化建議、培訓后備技術力量等為團隊職責目標。并建立了例會制度、集中學習制度、以師徒帶教等制度,動作不斷規范化,信息資源共享最大化、學術研究討論經常化。 在那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內,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思維碰撞,一個個頭腦風暴在這里產生: ——實用新型專利直爬梯攀爬鉤、實用新型專利用于手工編插鋼絲繩的插刀、發明專利直爬梯的攀爬裝置及攀爬方法已獲得專利證書。橋式裝卸船機的拆除方法發明專利、遙控可調節吊具發明專利正在專利局審核當中; ——爐口水箱更換,發明專用吊具,節約成本23萬/年; ——提高CUS傳動鏈條更換效率獲得2014年全國工程建設優秀QC成果活動二等獎; ——工作室成員參與的大型轉爐在線檢修工法科技成果鑒定為國際先進。4*200T雙向同步頂升橫移裝置通過中冶集團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首個全部由起重工組成的勞模工作,顧紅飛勞模工作室全體成員有計劃地推進及開展以起重技術為特點,以實際工作需求為基礎的創新工作。顧紅飛和他的工作室就像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將各類研發成果運于現場。 成品碼頭裝卸橋更新改造工程中,工作室成員利用在鋼結構本體上開孔作為吊裝孔并進行計算,節省了焊接吊耳的人力、物力、財力,提高施工效率,最終提前1天完任務,穩固企業的品牌;在5RH真空系統改造項目中,工作室成員成功開發專用吊具,完成氣冷器承重梁安裝空間狹小的難題(氣冷器梁長度19.5m),解決現場的施工難題,保證施工的進度;在TPC倒渣間綜合改造項目中,工作室成員在工期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通過鋪路基箱、加固撐解決現場吊車在松土地面站位的難題,為主廠房鋼結構吊裝提供有力保證…… 創新不一定卓越,不創新一定不卓越。顧紅飛勞模工作室的全體成員正鍥而不舍地把一粒粒創新的種子撒向中冶的沃土,持續不斷地傳遞著清新蓬勃的生命力。 顧紅飛就是這樣,始終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一種神圣的使命,無論在任何崗位,都能夠以最高的標準,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人生綻放光芒。工作30余年來,沒有人記得清顧紅飛加了多少班,放棄了多少個節假日。五十而知天命,雖然顧紅飛已近退休年齡,但他和他的工作室早早的就制定了未來兩年的工作計劃與目標,正打算秣馬厲兵,蓄積力量踏上新的征程,他們將用最高亢的聲音和瑰麗的色彩去描繪中冶最新、最美的藍圖! 
工作場景 
工作現場 
生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