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上海市勞動模范 李士偉 他1958年出生,原上鋼一廠二煉鋼廠甲班1號爐爐長,曾先后被評為上海市冶金局先進生產者、上鋼一廠十大標兵、質量標兵、青年崗位標兵、優秀煉鋼工、操作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1990年榮獲“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 青年時代的夢想與光輝歲月 1979年1月15日,李士偉來到上海第一鋼鐵廠二煉鋼轉爐車間工作,那年他才21歲。第一天上班,登上轉爐平臺,一股熱浪夾雜著粉塵撲面而來,惡劣的環境一下子打破了他對煉鋼的浪漫想象,尤其是那種輻射熱,像一支支鋼針刺的眼睛和皮膚生疼,還有那飛濺的鋼花,稍不小心落到身上,就是一個燎泡。幾個月下來,他才慢慢地摸到了一些門道,身邊的老師傅對他熱心傳授技術和爐前老黨員那種忘我的工作熱情,使他覺得,煉鋼的確是個技術活,并暗暗立下了“學習一流的煉鋼技術,做一流的煉鋼工人,干出一流的成績”的志向。從此,他的青春和火紅的鋼水、飛濺的鋼花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煉鋼廠的爐前工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每個煉鋼爐前,有一個爐長,四名助手,爐長是技術水平最高的。下面是一助手、二助手、三助手、末助手,新工人都要從末助手干起,為了使自己盡快掌握技術,提升級別,組里的活,他不管份內份外,總是干在前面。半年下來,三助手以下的活計都掌握的得心應手了,入廠不到一年,就被破格提拔為煉鋼二助手。入廠不到四年,他被破格提為煉鋼爐長,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爐長。 一分辛勞,一分收獲。1983年,25歲的李士偉被破格提拔,成為上鋼一廠歷史上最年輕的爐長。當年在全廠技術大比武中,他10次目測爐溫誤差不過5攝氏度,最準的一次連1攝氏度都不差,當時,目測鋼水溫度是煉鋼的最關鍵技術,煉鋼過程中溫度在1600-1700攝氏度之間,而出鋼溫度判斷誤差不能超過5攝氏度。這是別人教不了的硬本事,李士偉一爐接一爐地盯,學習根據鋼水顏色判斷溫度。經過八年時間的摸索與實踐,他練就一番火眼金睛的本領,通過目測能準確判斷出鐵水成分、鋼水溫度、含碳量等一些平時需要等化驗報告才知道的數據。經過與化驗報告比對,目測準確率高達90%以上。1600多攝氏度的鋼水一爐盯下來,眼睛就被刺得生疼,可李士偉硬是連盯好幾爐,盯得眼睛又紅又腫,直到現在都見不了強光。 他用了4年時間,打破了"培養一名爐長最少需要十年的記錄"。爐長一職賦予李士偉更多的是責任。煉鋼工作緊張而危險,他每一爐都要親自指揮,一分鐘也不讓別人替,有時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多年的飲食不規律讓他落下了胃病,一受涼便會揪心地疼,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就這樣,擔任爐長期間,李士偉從來都是早來晚走,刻苦鉆研煉鋼技術。他在前輩煉鋼經驗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創立了“兩控制、三計算、四觀察”的煉鋼方法。該方法結束了公司二煉鋼廠建廠50多年來,完全依靠經驗煉鋼的歷史。 “知識改變命運,只要刻苦學習、認真鉆研,工人也能成專家。”誰都知道,煉鋼工人苦,累。頂一個班下來,常常筋疲力盡。可李士偉無論多苦多累,總要擠出時間學習。而打撲克、下象棋、看電視等這些常人的娛樂時間,他都用來讀書了。在別人眼里,學習是一件苦事,對他來說卻是一種極大的樂趣,是學習讓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1982年,二煉鋼廠進行了技術改造,淘汰所有的8噸空氣側吹小轉爐,全部換成頂底復合吹煉15噸氧氣轉爐。當時,這是容量、工藝最先進的煉鋼設備。廠黨委決定,讓他們小組煉第一爐鋼,僅給了三個星期的準備時間,他們既激動,又有很大壓力。李士偉深知這爐鋼的分量,啥也沒說,一頭扎進了新廠房,夜以繼日地學習、研究氧氣轉爐生產的有關資料和規程,不斷地尋找機會到其他單位觀察類似轉爐的生產操作,密切關注操作人員工作時的每一招、每一式,晚上又拿起《煉鋼原理》、《轉爐煉鋼500問》等書本挑燈夜讀。那些日子,他把所有預想到的情況一一列出,記了厚厚一本學習筆記。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在原來經驗煉鋼的基礎上,掌握了新的煉鋼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正式開爐時,小組有序調試設備、裝鐵備料。經過半個多小時的精心冶煉,第一股鋼水滾滾涌出,在場人員舉手歡呼,忘情擁抱…… 壯年時代的黨性與優良作風 年輕的李士偉充滿干勁,他工作的積極主動贏得了領導的賞識,被領導提拔為大班長負責整個二煉鋼廠一線生產管理,這一呆就奉獻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直到2005年李士偉才退居二線,當了上鋼一廠爐窯中心工會主席。 二煉鋼廠以冶煉普碳鋼為主,生產品種多,勞動強度大,這就要求大班長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生產組織能力。李士偉當班長后,每天提前一小時上班,對甲班的生產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班后推遲一個多小時下班,一直等下道工序的鋼水澆鑄完畢才離開。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煉就了一手目測判斷鋼水準確率達90%以上的過硬本領,基本做到了不等化驗報告出來,他已經吃準了鐵水成份,鋼水溫度,含碳量等一系列數據,為縮短冶煉時間,提高產量,降低消耗,節約能源創造了有利條件。 “急難險重”,是對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具體考驗。普碳鋼是當時公司的主要生產內容,過去老廠一直沿用小轉爐一一模鑄冶煉,在大轉爐一一連鑄工藝生產條件下,能否大批量生產決定著整個公司的前途命運。兩個攻關小組三次實驗都失敗了,這時領導找到了他,讓他們小組啃下這塊硬骨頭。當時班內有人勸他別接,怕他丟了名聲。但他沒有推、沒有拖,反復研究普碳鋼的特性和原理,細心分析了前三次失敗的原因,終于找出了是脫氧過程不合理造成的。在冶煉過程中,運用了“二次脫氧方法”取得成功,正品率達100%。其它如氣體保護焊絲鋼等高附加值產品,通過攻克難關,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使噸鋼成本下降50元,為公司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一次冶煉中,他突然發現爐嘴漏水,爐內耐火磚刷刷掉渣。他立刻意識到,爐襯如果脫落,把爐體燒穿,漏掉一百多噸的鋼水不說,還可能造成嚴重的爆炸事故。生死時刻,人命關天。他沒有大聲張揚,而是盡量讓自己鎮靜下來,告訴大伙停下手中的活,分成兩個組,一組搬耐火磚,一組和耐火泥,準備補漏洞。大伙看著他凝重的表情,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大家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這時,作為當時在場的唯一的共產黨員,他毫不猶豫地扯上一件大衣,讓別人給他澆上水,把身子整個裹住,冒著1600多度的高溫,對準漏洞把和好的泥扔上去,一次、二次、三次……大衣袖子烤著了,再給他澆上水;臉和手烤出了泡,就一下一下沾涼水,經過40多分鐘的戰斗,爐嘴修好了,爐襯補好了,他也倒下了。大家后來談起這事,都說危難之時還是共產黨員經得住考驗。 多年來,他被公司授予功臣諸多榮譽稱號,多次被公司和上級黨組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89年榮獲了上海市勞動模范。他憑煉鋼技術成名了,在上海周圍的一些煉鋼企業中也小有名氣,有的私企老板找到他,年薪50多萬元聘請,都被他一一謝絕了。 中年時的進取心與師承帶教 為了盡快將熟練的煉鋼技術傳承下去,他利用業余時間專研冶金知識,利用所學的知識,通過工作實踐經驗,總結撰寫了《轉爐高效護爐操作法》和《轉爐護爐實用手冊》等工法、操作規程,并打印成冊,人手一份,帶領助手邊操作邊講解,手把手進行傳、幫、帶。 經過幾年的精心培養,全組人員的煉鋼技術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在每次技術指標評比中,他們組始終名列全廠第一。他們的爐齡由6000爐提高到12000多爐,每年不僅可以節約500多噸的補爐材料,還擠出60多小時的煉鋼時間。他當爐長時與他一塊共事的10人中,現在已經有3人當了爐長,兩人當了一助手,現在都挑起了全廠煉鋼生產的大粱。組里有個剛來的大學生,干啥事都不太主動。李士偉就反復找他談心,談自己的成長經歷,手把手教技術。沒幾年,他從二助手到一助手,現在出去當爐長了,技術非常過硬,有的指標還超過了李士偉小組。有的人笑著說他增養了一個競爭對手,他說:“我臉上有光,誰當第一都是公司的光榮”。由于技術精湛,他被公司聘為煉鋼操作技能專家,工人也能成才,工人也能當專家,這在青年職工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激發了全廠青工學技術長技能的熱情。 新時期的擔當與群眾信任 2000年后鋼鐵企業發展不是很穩定,他一波三折在2002年被調派至三轉爐,那年是上鋼一廠的新老生產線交替時的重要過渡階段,既要滿足產量,又要完成新產線的建設和運營。他不負重望勇挑重擔,在保證老線正常生產產量的同時還要確保新線正常投入運轉。他出色地完成任務得到了公司及寶鋼不銹鋼領導的好評。 2005年因寶鋼戰略發展需要對上鋼一廠進行改制,關停了三轉爐,多名老同志工作成了新問題。但他沒有忘記這些多年與他一起拼搏的老同志。他放棄了調任的機會,與600名老職工同甘共苦,決定留下為他們一起尋找新出路。 就這樣他帶領了600多名老員工不斷去適應新形勢背景下的企業,不斷激勵員工努力學習新知識,認真培訓新的操作技能。通過崗前培訓順利使得這600余名老員工得以轉崗安置,他的付出為配合改制,穩定職工隊伍做出了貢獻,更為企業的發展做出個人利益的犧牲。 李士偉在做普通工人時就時常與同事打成一片,待人誠懇,做領導更是平易近人,毫無領導的架子,在任工會主席期間積極為一線員工謀求福利。2011年公司招錄一批甘肅青工,當時李主席對他們十分關心和照顧,對他們的飲食起居都特別上心。每逢過節時,他都不忘去宿舍看望他們,親自為他們遞上節日大禮包,送去一聲問候,送上一份祝福。 李士偉吃苦耐勞,無怨無悔為企業奉獻的光榮故事,值得我們當代80、90后年輕人學習,他忠于企業、樂于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發揚和傳承。他代表了老一代煉鋼工人優良的工作作風,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那種吃苦在前的共產黨員精神,值得年輕黨員干部學習。 
現場工作場景 
技術交流探討 
生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