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這部小說,我確實沒看過。記得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作品。由于小說中那段凄美而銘心的愛情故事,對傳統世俗形成了強烈的挑戰和沖擊,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并瞬時刮起一股旋風,“蝴蝶效應”般席卷了整個世界。那會兒,少不經事,不懂愛情,便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未敢品讀。 臨知天命,于網上看到了這部后來拍攝的電影,雖已不應時,但仍禁不住寫上幾句。 故事發生的場景絕不宏大:美國愛荷華州一個叫麥迪遜郡的小鎮,有條長不過兩里的鄉村道路,連接著農婦弗朗西斯卡的農莊和那座被命名為羅斯曼的遮棚廊橋;小說男主人公羅伯特,同弗朗西斯卡的那場短暫又刻骨的愛情故事,正是在這情人眼淚般的兩點一線間,起始與終結的。 普通的小鎮、稀疏的鄰居、空曠的田野、不起眼的小橋……在這些太過平常的場景里,長期面對著幾張老面孔,確實容易讓人的審美,從熟悉,到疲勞,直至厭倦。一天早晨,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帶著一雙兒女,到異地做四天旅行。人剛走,自華盛頓來的攝影師羅伯特,恰巧就出現了。這正如夏日悶熱的夜晚,從田野里吹來的習習涼風,瞬間打開了留守女性那扇,長期禁錮著夢想的世俗之門。由此,一場驚世駭俗的愛情故事上演了……
短短四天時間的接觸,兩人從廊橋采風的送束野花之曖昧朦朧,到“白蛾舞動翅膀時”的農莊晚餐、熱吻相擁……真實經歷了一次由相識相知、相愛相許的完美過程。弗朗西斯卡揮舞著夢想的翅膀,追隨著羅伯特的攝影花絮,飛向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曾經有過的夢,都是美好的,雖然沒有實現,但畢竟那是夢”。四天的時間,轉瞬即逝。夢醒時分,面對的將是弗朗西斯卡丈夫終究要回來的事實。是不顧現實的所有,繼續插著夢飛的翅膀去遨游;還是放下彼此的情義,繼續守候固有的俗世生活?兩人陷入了兩難的取舍與糾結。到底,這雖是一次邂逅,更像是一場千載難逢的巧遇。正如羅伯特所說:“這種感情,一輩子只可能有一次”。 發之于情,止之于理。羅伯特孤身一人的走了。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和孩子,也回到了麥迪遜郡的家。 天理終究難以戰勝世俗,一切歸于了平靜。可身在現實世界的弗朗西斯卡,那顆怦怦跳動的心,卻早已鮮活在了攝影師營造的夢境里,無法蘇醒。她每天沉醉在羅伯特的那段時空里:看廊橋,踏草地,回放著那四天來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她把余生里近二十年的回憶和感受,悄悄寫成了三本厚厚的日記。守候于此,寄希望那位遠去的攝影師,能再次回到麥迪遜郡…… 后來,攝影師真的回來了。一天,弗朗西斯卡收到了一個由羅伯特律師寄來的箱子,里面裝有攝影師的相機、影集,還有她贈送給他的項鏈,以及她那封釘在橋廊上"白蛾舞動翅膀時"的邀請信……律師附言,其骨灰已按遺囑撒在了羅斯曼橋一帶。 四天須臾的相守,竟是今生最深厚的緣分;剎那間轉身的離去,卻成為一世情永遠的決絕。
又隔數年,弗朗西斯卡離世。兒女從遺物中讀到三本日記,終于明白,母親為何在父親去世后,仍只身一人住在那座偏僻小鎮……臨終有言:遺體一改傳統土葬習俗,要求火葬;骨灰請撒在羅斯曼橋畔。理由也是直接:我活著的時候,屬于這個家;但愿死了以后,屬于羅伯特。 感嘆,一段短暫得不能再短暫的精美愛情,演繹出的,卻是離別后永久的如影隨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