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棲身之所,也是人類活動的場所;是一個地方的標志,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建筑之于人不僅在于居住與使用,美觀也是人們自然而然的追求。好的建筑如同一件藝術品。藝術化了的建筑就是對建筑美的追求。 林徽因說:建筑是全世界的語言,當你踏上一塊陌生的國土的時候,也許首先和你對話的,是這塊土地上的建筑。這是一代建筑家對建筑的感悟。林徽因和梁思成,為保護中華建筑瑰寶而四處奔波,為維系中華文脈而疾聲大呼,可謂殫精竭慮,令人感慨亦感動。看看那些被發現和保護了的成百上千年的古建筑,人們都會感嘆其建造之精美,也會感慨古人對建筑美的追求。 美觀的建筑,就如同一幅濃墨重彩的工筆寫意,也如鐵劃銀鉤的真草隸篆,更像綴玉聯珠的唐詩宋詞。 美觀的建筑,是講和諧的。那是中華文化追求自然和諧的體現。自然的美,如同天造的格局。中國道家崇尚和諧自然,推崇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的工匠也遵循著這一理念,打造了無數建筑精品。為實現與自然相和諧,中國人發明了風水說,中國的建筑也很講究風水。撇開迷信的評價不說,仔細琢磨那些占地利之優風水之利的建筑,還真就有不少道理呢。那些美觀的古建筑,常常與自然融為一體,不僅牢固,看著也會讓人感覺舒服。去晉豫交界處的王屋山,碰到過一座小巧的迎恩宮——那是古代帝王上山祭天時的行宮。精致的宮殿,依山趁勢,坐落在兩山峽谷中突兀而出的一脈山脊的末端。在兩側大山懷抱中的山脊又被兩條河盤繞著,溪水在宮前匯聚,恰如二龍戲珠的格局。精巧的迎恩宮,灰墻碧瓦、飛檐翹角,依山面水、融于自然,讓人賞心悅目,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順眼。眾多身處名山大川中的古建筑,大多遵循著這種格局,無怪乎國外的建筑家說中國的古建筑最貼近自然,是與自然融合得最好的建筑。 美觀的建筑,是有個性的。不同地域環境不同,文化也不同,便形成了區域建筑特點和民族建筑個性。中國建筑有著很強的民族多樣性和地域特征。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也建造了與一方水土相和諧的建筑。不同地方的建筑,接天地之氣,納山水之形,與當地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形成了與當地自然風貌相和諧的獨特氣質。 北方的建筑大多雄渾壯觀,亦如北方寬廣雄渾的地貌和北方人豪放厚重的性格。北京故宮,沿中軸線布局,形成了對稱的美。龐大的建筑群,用料考究,色彩協調,雕刻精細,制作精良,華貴富麗,彰顯大國氣勢。其宏偉壯麗之美,至今仍為世人所驚嘆。天壇精美的構造、和諧的色彩、天圓地方的格局,體現著古人敬畏自然的宇宙觀,展現著天人合一的思想,令人嘆為觀止。山西晉中大院則以深邃富麗著稱。那里的大院文化獨具特色,令見過世面的宋靄齡驚嘆。余秋雨在《抱槐山西》中說:“就我而言,全國各地的大宅深院也見得多了,但一進這個宅院,記憶中的諸多名園便立即顯得過于柔雅小氣。進門一條氣勢宏偉的甬道把整個住宅劃分成好些個獨立的世界,而每個世界都是中國古典建筑學中嘆為觀止的一流構建。張藝謀在這里拍攝了杰出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那只是取了其中的一些角落而已。事實上,喬家大院真正的主人并不是過著影片中那種封閉生活,你只要在這個宅院中徜徉片刻,便能強烈地領略到一種心胸開闊、敢于馳騁華夏大地的豪邁氣概。萬里馳騁收斂成一個宅院,宅院的無數飛檐又指向著無邊無際的云天。鐘鳴鼎食的巨室不是像榮國府那樣靠著先祖庇蔭而碌碌無為地寄生,恰恰是天天靠著不斷的創業實現著巨大的資金積累和財富滾動。因此,這個宅院沒有像其他遠年宅院那樣傳遞給我們種種避世感、腐朽感或詭秘感,而是處處呈現出一種心態從容的中國一代巨商的人生風采。” 南方的建筑大多精致靈秀,宛如南方山清水秀的風光和南方人溫婉細膩的性格。姑蘇古城小橋流水的格調,步步皆景的園林,如詩如畫。帶有傳統風格的新式建筑,將蘇州古典園林風格與現代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有的景致,讓人流連忘返。杭州西湖的美,更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交融,蘇堤、曲苑、斷橋等蘊含著豐富人文內涵的精美建筑像一串珍珠點綴在奇山秀水之間,使得那里“山色空蒙雨亦奇”。正是因為有了二塔、三堤和三島,才使一山五湖有了靈氣。神奇的傳說與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了美輪美奐的西湖十景,讓人如癡如醉。可以想見,若沒有了那些蘊含著許多傳說的精美建筑,少了文氣的西湖,應該不會人滿為患了。 美觀的建筑,是時代的精品。每個時代都會產生符合那個時代特點的建筑。浦江之畔有著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由眾多風格迥異的古典西式建筑組成的建筑群,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文化和海納百川的氣魄。陸家嘴那些高聳入云鱗次櫛比的摩天樓宇,更是形成了一道巍峨壯觀的現代建筑風景線。 美觀的建筑,像韻律優美的詩。人們用詩詞的意境打造建筑,讓建筑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著詩詞的韻味;精美的建筑更讓詩人詩興大發,吟誦出一首首沉博絕麗的宏偉詩篇。觀精美的樓宇,就像朗讀一首詩,恰如“一泓清可沁詩脾”。爬鸛雀樓,見黃河浩蕩東流,你一定會被王之渙的詩所感染,踏著詩人的腳步去追尋“更上一層樓”的悠遠意境;上黃鶴樓,看大江東去,崔顥嘆“白云千載空悠悠”,李白惜“唯見長江天際流”,雄偉的樓宇和無邊的景色,讓詩人發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千古一嘆;攀岳陽樓,能夠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登滕王閣,觀王勃所描繪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猶如欣賞一幅流動的山水畫,令人目酣神醉。那樓是詩人爬過的樓,那景是詩人觀過的景。美好的建筑,就是這般神奇,就是這樣撼人心魄。有時會尋思,不知那時的詩人看見今天大片大片的“豆腐塊”會作何感想,登臨“秋褲樓”、“褲衩樓”,還能否吟出這千古絕唱。 美觀的建筑,像凝固了的音符。在浦江邊觀兩岸建筑,就像聆聽雄壯的時代交響樂。站在天安門前,聽到李雙江唱的《北京頌歌》,感覺那莊嚴雄偉的古老城樓就像是一首雄壯的樂曲,穿越時空,動人心魄。 美觀的建筑,是勞動的結晶。建筑的美,蘊含著勞動的美,因為精美的建筑無不凝結著設計者的智慧和建設者的汗水。去武漢光谷,你也會被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項目所感染。那長方形的場館配上乳白色的格子幕墻,煞是好看;到了夜晚,霓虹燈變換閃爍,宛如“水晶宮”般璀璨奪目,無怪乎當地人形象地稱它為“光立方”。“光立方”是武漢的地標,也是工程人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的杰作。能夠打造出精美建筑的人,他們的勞動是美的,他們的心也一定是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