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端午節又到了,但它似乎來得很平靜,還沒有5.20來得更熱鬧些。 在鄉下的時候,每年端午奶奶都要包粽子,粽葉、粽帶是幾個月前去田間親自摘來曬干的,前一晚就把它們和糯米、紅豆泡上,第二天一大早去菜市買來新鮮的五花肉,切條、腌制好,然后奶奶就開始教我們卷粽葉,放糯米、肉、香腸等,一邊教一邊講述一些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還絮絮叨叨給我們講父親、叔伯當年的那些糗事,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偶爾她還教我們唱兒歌,《氹氹轉》是我們在包粽子時經常唱的一首:氹氹轉 菊花園 炒米餅 糯啊糯米團 五月初五系龍舟節啊 阿媽佢叫我去睇龍船 我唔去睇我要睇雞仔 雞仔大 我拎去賣 賣得幾多錢 賣咗幾多只啊 我有只風車仔 佢轉得好好睇。作為兒童的我們還不太了解屈原,也不大懂得怎么去愛囯,大概我們喜歡端午節,只是喜歡節日里大人們臉上其樂融融的表情,以及隱約感覺到的大人們對自己、對生命的慰勞,所以媽媽叫去看龍船也不去,只是看家里養的小雞,希望小雞快快長大可以拿去賣,換來的錢只是買一個風車,因為風車轉得好好看,多么單純歡快的一首兒歌。 蘇門四學士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云:趣蠟酒深斟,菖葅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以前不曉得奶奶為什么每年樂此不疲的包粽子,準備一桌豐盛的飯菜等待兒女回來。讀了晁補之的詞才約略懂得,節日只是一個借口,團圓才是她的期許。對兒女的牽掛翻飛成她手中的粽帶,緊緊密密綁在粽子上。 真心感謝發明了這么多節日的先人們,讓一年里重復繁重工作的人們,終于可以松下一口氣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的搞活動,而且搞得越大越好,越隆重代表你對傳統文化越尊重。我不知道節日拯救了多少疲倦的靈魂,但卻慢慢發現如今無論是什么節日,都越來越沒有味道。過年不燒鞭炮了,中秋節不吃月餅了,端午也不包粽子了……《氹氹轉》不知道還有沒有小孩會唱,龍舟還有幾個人會劃?節日的氣氛應該是開懷盡興的,宋朝范成大《竹枝歌》:五月五日嵐氣開,南門競船爭看來;云安酒濃麴米賤,家家扶得醉人回?墒菈m世滾滾,高節奏的現代生活逼迫著人不斷地往前趕往前趕,都來不及體會傳統文化的芬芳和幽香,來不及體味人情的溫暖和熨帖,甚至來不及和鄰里友人喝一場酣暢淋漓的酒。 節日其實是給你一個合理的儀式,放下一切,讓身心回復最原始的節奏,和親人吃一頓家常便飯,和友人通力協作參加一個活動,通過經年沉淀的節日儀式和特定的食物載體,讓生命在另一個節點上重啟,抹去之前的種種,重新喚起心靈的熱氣,擁抱原初的自己和熱鬧的塵世生活。 近些年,中國開始越來越注重這個延續了幾千年的節日,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特別規定這一天放假,2009年9月入選世界非遺節日。國家在提醒我們珍惜節日,好好聆聽遠古時空的節奏回響,讓心中的圣地,再多一片開闊的精神領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