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持續熱播,與現實中轟轟烈烈的反腐行動交相輝映,引發了“人民”的關注和熱議,甚至于劇中各個貪官的原型都成了百度搜索的超新寵兒,形成了全新的“人民的名義”文化現象。 究其原因,除了這部劇時隔十余年重啟各種諱莫如深的反腐主題,成了滿屏幕抗日神劇、玄幻穿越劇、宮斗婆媳斗法劇,各種兒女情長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之外,接地氣兒的臺詞、如“小岳岳”般正劇萌化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功不可沒,成功迎合九零后觀眾的接受習慣、圈粉無數,“達康書記表情包”瘋傳微信朋友圈就是證明。這部題材定位本身并不年輕的電視劇,基于大眾對貪腐行為態度的趨同,在年輕觀眾群體最擅長的“萌化”二次傳播之下,成為了難得的全民爆款。這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則是這部戲正滿足了觀眾的期待——人民大眾對公平正義的企盼與渴望。 可以說,從開播以來,人民的名義就是一部話題制造機。從老戲骨吊打小鮮肉,到各種主配角火起來;從“丁氏窗口”引發各地“同款”整改,到爭相繪制漢東政壇裙帶關系圖;從小官巨貪趙德漢,到權力獵手趙瑞龍;從官場強人李達康,到悲情梟雄祁同偉。劇情以無限接近真實的筆觸,描畫出了政界的爾虞我詐、商界的曲意逢迎、人性的權力饑渴;沖突設定中,從反貪者角度,他們是在以“人民的名義”懲治腐敗者;而從腐敗者的角度,卻在以“人民的名義”從事著犯罪。每一個不光彩的人物或者精彩橋段,似乎都能照進現實中的諸多血肉,暗合著人民大眾壓抑在國內收視持續飄紅的美劇《紙牌屋》之中、還有亞馬遜、京東、當當榜單高居前列的各種政治類書籍之中,對國內政治商業生態圈的好奇和揣摩,并成功引起了大眾廣泛的心理共鳴——對公平正義的樸素追求。 同樣一部電視劇,企業家從里面看到了蔡成功的“不成功”:他需要到處派發銀行卡,而趙瑞龍只需一句話;法學家從高育良和李達康身上看到了干預司法,以及法治的任重道遠;散戶們則從國企老總劉新建的供詞中,明白了股票和樓市為什么玩不起;而下崗工人終于看明白,為什么有些國企難盈利。從“當GDP遭遇腐敗、經濟如何選擇”的大討論,到“政治強人遭遇依法治國要人治還是法治”的深度思考。借助這部電視劇噴薄而出,溢散在輿論場上。電視劇終了,但無法劇終的是,高育良倒了,盤根錯節的裙帶關系網猶在;祁同偉很難像侯亮平、陳海一樣,在人生路途上走得坦然;蔡成功式草根商人,還在渴求公平的機會和平等的地位。 “人民的名義”看似平淡,但在反腐倡廉大背景下,卻是個一語雙關的好題。就像編劇周梅森所說《人民的名義》就是“想做一個大中國的故事,從官場的高層到底層的弱勢群體都有涉及,同時借人物、劇本把自己對中國十幾年來巨大的社會思索量容納進去”。在反腐倡廉的劇情之外,這樣一個豐富的社會形態綜合容器中,有著豐富的現實人生,乃至深廣的社會焦慮:如何去協調城市發展中的拆遷與補償問題、普通民眾遭遇冤屈后如何伸張正義、下崗工人的生計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在某些官員眼里,可能只是宏大發展布局下的必然代價,但具體到生活在當下的民眾身上,卻是千鈞重負。這部劇不是在電視里,而是在你我他的日常視角之下,因此《人民的名義》從社會全景維度,既表達出了作者和演職人員對黨中央高壓反腐的擁護,更折射出了老百姓對公平正義的企盼與渴望,對黨風政風的期待。 劇中陳巖石老檢察長用自己的身體當火把守住大風廠工人利益的一幕讓人動容,因為他心中住著人民,真切的愛著人民,“為人民服務”不只是口號。劇中達康書記說“公平正義是我們政府堅持不懈的追求”,講出了“為人民服務”在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期,也是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期,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只有堅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才能維和社會和諧穩定,才能維護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才能維護人民的名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