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陽光正好,筆者有幸在寶山圖書館聆聽了一場異樣閃光的文字講座。之所以稱之為文字講座,因為主講人滕肖瀾老師,一位在上海生活講述上海故事的上海作家,為聽眾娓娓道來了她與上海,她與文字,她的文字與上海生活之間日積月累形成的美妙反應。
身為知青子女的滕老師個人經歷也頗具典型,從小跟隨外婆在上海里弄長大,與在江西當知青的父母分開,似是當時“留守兒童”的既視感。與父母共同生活后又面臨著升學發展的壓力,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滕父甚至愿意放棄已有的安穩生活想要回到上海為其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歷史的年輪轉了一圈到了當今社會,學區房的“天價難尋”依然是許多為人父母的心頭重擔。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映射在孩子的心中,想必也是直面殘酷社會的懵懂記憶之一。在成為專職作家之前,她在上海機場系統工作了十幾年,簡單來說就是飛機平衡調度工作,這是飛機安全飛行中一般人無法得見也并不了解但卻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在聽到介紹之前,我只是簡單地認為飛機的操作除了塔樓調度之外,機身本身完全得益于機長和其他工作人員的輔助。在她的作品《乘風》一書中,這方面的工作背景帶來了很多直面角度和細膩入微的描述。
得益于對文字和文學的熱愛,成長中不斷積累的敏銳和直覺,加之工作靈活性帶來的便利,滕肖瀾老師在不斷的寫作和投稿中收獲頗多,逐漸走向了專業寫作的道路。她認為文字是有畫面,有形象,有智慧的。在大時代數據化背景下,社會和個體的形象趨于簡單粗暴的劃分和定義。如何呈現出個體和群體的價值,做到去數據化,去抽象化的,并進行放大的具象化的表達;如何在喧囂中找到自我,保持清晰的自我剖析和認知,文字賦予最好的詮釋。在文字寫作中,特別是現實題材小說中,每一個人,每一個場景都將無限凸顯,散發出獨特的光彩和尊嚴。但同時,小說很難跟現實拼精彩,蓋因現實中的故事永遠講不完講不夠,人們在緊張的節奏下有圖像和視頻等更多信息媒介,對文字投入的精力和敏感度也在逐漸萎縮。如何從圖像回到書本上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文學,人類語言就會慢慢萎縮。文字的魅力,更在于時間和空間感賦予的厚重和韻味,給人一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無盡回味,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和界限。一路上看過的書,瀏覽過的文字,不懂得的千回百轉,無形地變成營養,熏陶著你,滋養著你,在未來的某一瞬間才“啊”一聲被驚醒,輕嘆一聲:正是這樣,就是這樣。
如何回歸到文字的光彩和質地,滕老師認為文字寫作中應將感性部分和理性部分糅合在一起,以文字的獨特,情感的共通,同時基于現實的繽紛和想象的無窮,順其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將會形成非常豐富的綜合性的共同語言。當《瑯琊榜》登陸歐美市場,簡介中受眾最廣的即為美版基督山伯爵,相似的背景,近乎相同的感情,讓人看到文字介紹就能產生認同感和期待。情理通往理解,文字和語言就是溝通的橋梁。
講座中印象最深的是用"燈下黑"這個概念形容了在上海生活的人們面臨的困惑和迷茫,上海的形象在大家眼中最多的固有印象無不帶著有歷史的積淀和固執,霓虹千里,風情萬種。然而城市化的極速發展,信息化的廣泛普及已然將人與人之間日常生活的差距愈發縮短,普通民眾大都過著朝九晚五,早出晚歸的日子。對于生活在上海的人來說,很難享受距離產生美的便利,在濃郁的浮華氛圍中“燈下黑”一般的迷霧生活,如何沖破他人根深蒂固似是而非的上海印象,如何平衡歷史的厚重和發展帶來的沖突,如何突破概念化公式化,簡單的一概而論無法做到。然而正如大環境的渲染下不能輕視個體的價值和不同程度的失重,保持自我清醒和自我尊嚴也成為了需要積累和深究的一種意識形態,滕老師選擇了用自己的文筆來講述自己眼中的上海故事。她分享了個人"詩意寫作"的理念,生活,即使是眼前的茍且,也允許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概念中肆意的生活,來凸顯個人風范和價值。個人和社會,理想和現實,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如何詩意的棲息,在喧囂的快節奏生活中,如何找尋內心的安寧和從容,講座中提到的這點讓筆者不禁想起前一天機緣巧合去到新天地,小小的一方空間大小錯落的石庫門建筑中,各種口音混雜,先聲奪人,一幅幅隨波逐流的面孔,有的來探尋東方明珠的奧秘,有的來完成旅途中的又一目的地,更有與家人朋友享受美好時光的陪伴,也許,也有像我一樣,不自覺不自知地來到了這里,并不急著轉往他方,靜靜駐足在一旁的角落,聆聽目視,他人的生活都好像很美好,美好的身體,美麗的面孔,美妙的笑容,美而不自知的優雅和韻味,這是浮華背后的真實場景,也是真實生活中的繁華面孔,站在那里,仿佛你是其中一員,共享著那些高調和歡愉,從別人的快意氛圍中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觀看著一幕幕人群的蓬勃活力,得到一種別樣的心靈震撼。憑心而論,內心的安寧和從容,尤其對于在上海謀生存的外鄉人來說,很難實現。環境給人帶來的緊張情緒和好奇感受,不知不覺間都會成為雙重壓迫。鄉土人對你的寄予厚望,和現實教給你的一般課程,何為一般?在過往的鄉土環境,你或多或少積累了一定成績,但是在現實環境中,置身在前來和后往者之間,如果不繼續努力,你終將泯然與眾人中也,這是最為可怕的江郎才盡,比起從未擁有過的人的說,更令人恐懼和絕望的不正是擁有過又失去嗎?
如何在一般課程中保有自我,在忙忙碌碌中每個人可能都會冒出這種想頭,也許除了更加努力,更加重視積累以外,文學和閱讀,誠意和開放, 不失為一種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如何能夠達到詩意的生活,除了積累,閱讀之外的另一個概念,是盡可能地要打開內心,時刻感知,用心觀察,靜下心來發現與內心的契合點再進行著手。閱讀,毋庸置疑,不管是各種形式,能夠帶來心靈的契合,已經說明作者與你在探尋問題,立足世界上價值觀的契合。時刻打開內心,不管是閱讀還是用自己的文字進行抒發表達,總會有人聽的進去,有人理解,有人懂,有支持和理解的基礎,基于內心,愛護自己,過好詩意的生活,那么你和我,也同樣是這個和諧社會的閃光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