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寶冶第三代”,外公、外婆、父親、母親建武鋼、戰攀鋼,最終在長江口寶鋼落下了腳。我童年的記憶充滿了寶冶烙印,印著“十九冶建設公司”的搪瓷杯子,媽媽小心翼翼捧回食堂做的大冰磚,寶冶大院里的一場場露天電影,第一次分到公房時全家的喜悅……這些都成了串連我美好記憶的珍珠,閃亮而寶貴。 2008年,檢修分公司開展了一次尋根之旅,讓公司優秀的青年赴攀枝花十九冶學習交流。時隔多年,當這次尋根之旅的力量在體內逐漸發酵擴散時,才明白此次跋涉所夾雜著的深厚感情、隆重而富有儀式感的傳承意義。 火車帶著我們20幾個年輕人翻山越嶺,穿過無數個山洞,來到了陽光之城攀枝花。這個以花為名的城市一掃當初我們對它貧困落后的印象,給我們帶來驚艷,金沙江與雅礱江交匯于此,大氣磅礴;攀枝花濃艷多姿,英姿颯爽;高樓鱗次櫛比,朝氣蓬勃。原來,這就是父輩口中的“渡口”,一個見證了人定勝天奇跡發生的地方,一個化平凡為神奇的地方,一個讓一代人拋灑熱血與青春的地方。我驚奇的發現,雖是第一次到此,卻沒有絲毫的違和感,好似來過千百回,我注定與它血脈相連。 接待我們的是時任十九冶副總工程師李鐵,他風趣幽默,樸實熱情,在介紹廠史時如數家珍,時而輕柔緩和,時而情緒高漲,講到動情時,他自己也有些哽咽。他哪里是在講廠史,分明是在講一個屬于他的有血有肉,有魂有魄的一段家史,滿滿的全是他對企業的剛毅赤誠與肝膽相照,我們聽得入神。為了讓我們能更了解傳承脈絡,李鐵為我們播放了十九冶成立四十周年的獻禮大片---記錄十九冶建設攀鋼及發展創新的紀錄片。這部記錄片調閱了中央檔案館里的大量珍貴歷史資料,樸實而真摯,蜿蜒而蒼勁,長情而恢弘,全篇沒有一句煽情的言語,卻讓你不得不為曾經燃燒的歲月鼓掌喝彩。 影片的開頭是毛主席在1964年6月的中央會議上,做出建設三線攀枝花的指示,一聲令下,國家各部委領導考察、調研、選址。影片畫面轉至攀枝花,崇山峻嶺、山巒疊嶂,你根本無法想象在這樣一個大山里,日后將會建起中國西部最大的鋼鐵基地。 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背景下,奇跡在一點一點的發生,冶金部等10個部和川滇兩省調集了5萬多名建設者和鐵道兵部隊,日夜兼程懷著為國效力的萬丈豪情,扛著紅旗唱著歌像當年子弟兵奔赴戰場一樣從全國各地風塵仆仆匯集到攀枝花,在崇山峻嶺中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戰斗。炸山、修路、架橋,建造鋼廠的物質源源不斷地運入建設工地,可道路崎嶇、山路坎坷,非交通工具所能達,成千上萬的建設者肩扛扁擔,一擔擔艱辛的運輸物資。遇到大件設備,大伙齊心協力,喊著口號,一步一停艱難移動,在鋼鐵構件之下的是比鋼鐵還堅硬的血肉之軀,正是他們撐起了這座鋼城。 當畫面定格在了建設者的日常生活時,我看到了,常在父母嘴里念叨的“干打壘”---就是用泥和稻草做出的土胚房;我看到了,建設者啃著饅頭就著白水;我看到了,堆積成山被磨破球鞋;這時才慢慢理解父親提及那段建設攀鋼的經歷時,總是低聲若有所思地說“太苦了!”的原因。“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這就是當年建設者的真實寫照。此時,一位建設者表情特寫躍然眼前,雖面孔黝黑布滿塵土,頭發凌亂,但他眼神中透著的堅定,好似一道光芒,分明讓我看到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霸氣。 是的,那個畫面我終生難忘!當第一爐鐵水噴薄而出,頓時間整個鋼廠沸騰了,人們歡呼雀躍,互相擁抱,高高拋起草帽,揮舞著毛巾,鐵水映紅了每個人的臉龐,他們笑中帶淚、淚中有笑,建設者的眼神純凈而堅定,他們肩負使命,勇擔重任,用堅韌的毅力與勤勞的雙手“戰天斗地”,頭頂烈日、腳踏荒山,他們沒有哭;大雨瓢潑,山洪咆哮,他們沒有退縮;病痛來襲,家人呼喚,他們沒有離去,他們是最平凡的人,卻是最偉大的人,是他們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連一平方公里平地都沒有的攀枝花,依山而建了2.5平方公里的現代化鋼城。影片至此,在座的所有青年的眼眶都濕潤了,是深深地感動,是滿滿的驕傲,更是無限的敬意…… 是的,就是我們的前輩給我們留下的財富,它是鋼鐵的意志,是大海的胸懷,無私的奉獻,無畏的擔當,它由一個個故事穿成的歷史,是撐起上海寶冶的脊梁,更是一本生動的寶冶教科書,帶領我們肩負國家的使命勇往無前。正是這股薪火相傳的力量,引領上海寶冶沿長江而來,縱橫馳騁六十載,70、80年代寶鋼建設功勛卓越,書寫了獨屬寶冶的“高爐傳奇”;90、00年代開拓市場勇立潮頭,完成了由冶建到民建的華麗轉身;2015年,全國布局厚積薄發,形成“總承包公司—專業品牌公司—資源配套公司”協同發展新格局。 是的,上海寶冶是當之無愧的國家建設排頭兵,用一個個精品工程,譜寫中國建設最強音。在“合創文化”的指引下,全體寶冶人必將榮辱與共,銳意進取,砥礪前行。沒有彷徨,我們重任在肩;不曾懈怠,我們矢志開拓;合心合行,我們勇攀高峰。因為,我們的血脈里,流淌著、傳承了一代代寶冶人生生不息的夢想,堅持不懈的追求,矢志不渝的信念。 
優秀青年代表赴攀枝花十九冶學習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