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寶冶落戶上海30周年,非常榮幸的是,我在上海寶冶工作也正好30個年頭。三十年!對人的一生來說幾乎是半輩子,而我的黃金三十年,是把自己命運同企業的命運緊緊地“纏綿”在一起的三十年,期間有著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工作中的艱難困苦和歡欣鼓舞都化作了對自己的企業深深的情感。 那是86年的初夏,我技校畢業進上海寶鋼冶金建設公司電裝公司調整隊。當時的調整隊是寶冶絕對的“技術精英隊伍”,文革前畢業的大學生當班長用。記得第一次到調整隊報到是在月浦技校大院的5號樓,一樓的辦公室桌上是一疊疊厚厚的圖紙,幾個老師傅在一起商量著什么。我揣著敬畏的心不敢打擾,走向二樓,二樓是住宿區,房間里的幾個年輕人拿著書在床頭認真的看著書,同齡人好溝通,打個招呼攀談幾句就熟悉了,這時我注意到師兄們看的是一本手冊《工業企業電氣調整手冊》,沒想到從這一刻起,這本《手冊》竟然伴隨我走過30年,而今半百的我還在與這本書繼續為伍,調試中心人手一本,當作傳家寶。當時的寶冶人精神面貌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雖然時代變了,可知識的光芒是始終不變,寶冶人的勤學創新的優良傳統不會變。 我的師傅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上海人,他脾氣溫文爾雅,不愛說話。分配跟他一起工作的第一個工程是石洞口電廠,每天師傅騎車從月浦趕到石洞口原料堆場工作,下班再騎自行車趕到吳淞業大學習,天天如此,從不缺工缺課。很早就聽說師兄們說過,師傅的技術水平絕對一流,干活(冶金電氣調試)不聲不響就把問題解決了。有次在寶鋼2050熱軋工作時,高壓盤柜的信號全部不正常,幾個師兄都沒查出問題,老外擺弄半天搖著頭走了。下班了,師傅卻說想留下查查問題。第二天,我早早來到現場,一看所有的信號都正常了,看著淡定而略帶笑容的師傅,我此時心里只有一個祈望:“我什么時候能到師傅的水平啊!”對師傅的敬佩,其實是對寶冶人艱苦奮斗、勤勞樸實、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和精神所折服。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改革開放也三十多年了,而今的寶冶人面臨企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雖然我們的主業變了,但我們寶冶人多少代傳承下來的優秀的企業精神基因沒變,也不會變,因為她是我們寶冶人繼續奮斗再次創業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