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閑逛的時候,看到了物架上擺放著一盒盒青綠色的食品,顏色很是好看,問了才知道這叫青團,是用艾葉做的,一般在清明前后就會吃這樣一種食品。買了一盒回家一嘗,滿口清香,不禁想起了家鄉的艾糍粑。 我的家鄉在湖南南部的一個山村里,每到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吃艾糍粑。艾糍粑,是用艾草和米粉做成的一種糕團,圓圓的,青綠色,拳頭般大小,內有豬肉、豆沙、花生、白糖等餡料。我最愛吃的是媽媽做的豬肉餡的艾糍粑,外面蘸上一層厚厚的白糖,既有肉的香味在內又有糖的清甜在外,咬上一口,香糯可口,回味無窮。每次還沒等艾糍粑蒸熟的時候,我們一群小孩子就會被陣陣的香氣吸引過來,拿好了碗筷圍等在爐火旁邊,不時的吞咽口水。 艾糍粑的制作程序是,先把采集回來的艾草擇好,選出最鮮嫩的部分,泡在水里洗干凈,用水煮開倒出,冷水冷卻后瀝干,再把整個煮熟的艾葉冷卻后切碎,揉成團,將備好的米粉和著艾草一起揉勻,揉成一個淡綠色的圓球。待一切妥當,就可以像做包子一樣的程序在艾糍粑里入餡了。把一個個做得小拳頭般大小,整齊地排列在蒸屜里,然后放到火上去蒸熟就可以了。 制作艾糍粑的原料艾草,又名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路旁荒野、草地、高45-120厘米。民間認為,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至今在我國有些地區還流行著端午節掛艾草、用艾草水洗澡和吃艾糍粑的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