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萌動又清明,楊柳如煙拂暖風。關于清明,光緒年間的《燕京歲時記》所引《歲時百問》中講:“萬物生長于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
清明,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個時候正是農村春種大忙的好季節,有諺云:“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于是,耕牛開始舒展身腰,繃緊繩套,拉動犁鏵,一步一個腳窩地破土深耕,筑起田壟,人們尾隨其后,撒種、施肥、培土,整個華夏大地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清明,又稱踏青節。此時春回大地,桃紅柳綠,風清景明,是戶外游樂的好時光。宋代詩人吳帷信在詩中如此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對人們踏青游春的歡樂情景進行了繪聲繪色地描寫。今天你看那遠游的,或攀山、或入川、或登城極目遠眺,看一片綠洲,焉能不心曠神怡?再看近處的,或于草地上放風箏,或在葡萄架下蕩秋千,可真是其樂無窮。
清明,是古來祭祀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里謁碑祭墓,不忘先人,體現了中華民族重孝道、慎終追遠的美德。南宋詩人高翥這樣描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這首詩就反映出古時人們清明時節掃墓的情景。如今亦然,現代的人們同樣在這一天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但是,有的人把清明節演變成迷信的“燒紙節”,就不可恭維了。這不,有人將杜牧名句《清明》略為改動以諷之:“清明時節火磷磷,十字街頭人斷魂。借問陰世何處有,牧童遙指愚人村。”
新中國成立后,清明節又自然而然成為我們追念革命先烈的節日。在這一天里,各行各業的人們和一些民間團體等,都會有組織地或自發性地紛紛前往烈士陵園,祭奠烈士英靈,以緬懷先烈,繼承前輩遺志,發揚革命精神。
總之,現在的清明節已經不僅僅是個悲戚的日子了,而是人們親近自然、悼念英烈、繼承遺志、告慰先輩的文明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