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說起元宵節,千年以來形成的各種風俗趣事令人津津樂道,而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大概要數觀花燈、猜燈謎和吃元宵了。 元宵放燈的習俗自漢代便已經形成,由宮廷流傳到民間,并在唐代形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更是成為全民狂歡的節日。那時的長安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整個長安城都金光璀璨。而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自宋代開始,每逢正月十五,人們張燈結彩。為了增加節日氣氛,就在燈上粘上謎語,或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猜燈。就這樣燈與謎結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習成風。“燈謎”因此而得名。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記得小時候在家過元宵節,母親每次都用高粱米磨成的粉面做成圓圓的元宵,然后放到油鍋里炸出來,剛做好的元宵都是白白的、個頭小小的,可放到油鍋里面一炸就立刻膨脹開來,仿佛充氣般變成原來兩三倍大小。炸出來的元宵呈金黃色,外皮被油炸過特別酥香,而里層的高梁米則口感特別細滑,黏黏的,和著香甜的餡料一口咬下,別提有多好吃了,小時候因為著這美味的元宵,每年都期盼著過元宵節。長大后,在外面上學,元宵節一般只能在外地過了,母親親手做得元宵也就吃不到了,而到了外地也才知道元宵除了油炸的還有水煮的,并且還知道了南方一種叫做湯圓的食品,和元宵看起來很像,不過二者仍有很大的不同,有“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之說。不過多年來,自己心心念念的仍是母親親手做的油炸元宵。今年元宵節與以往皆不相同,自己一個人在外地工作,元宵寓意團圓,于是與同事買了元宵,另外準備一些菜肴,準備晚上大家一起熱鬧一下,可惜的是新買的高壓鍋并不“給力”,可能水放少了,或是煮的時間久了,最后元宵變成了芝麻糊,不過味道還是不錯的,大家有說有笑,不亦樂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