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不需要辭藻,辭藻也確實可以鑄造好文章,猶如背景音樂,恰當和精確的辭藻文章,能營造出氛圍來。最討厭的是書袋文章,一些“不明覺厲”的人名和書名,看得人云里霧里,滿本書插入的大師及其言語,很多聞所未聞,生硬又晦澀,淺白又羅嗦,讓人掩卷不忍品讀。 兒子學習極其困難,寫作文更是難上加難。究其根源,是學習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外在的知識沒有融化為內在的積累。寫文章亦如此,不停地引經據典,不停地引入歷史典故,都屬于內化出了問題,文章顯示的是淵博,而本身要表達什么呢,似乎也“人艱不拆”。這個要求當然高,要不遍地大師了。讀了一輩子書的人遍地,書讀得不謂不多,可大師少之又少,這就是天生的內化能力。 《從文化看復興與崛起》,文章名很應景,不但不驚艷,似乎還會淪入俗套,但讀起來卻是蕩氣回腸。語言極其普通,但其邏輯表達很嚴密,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特別近現代整個世界的衍變,都在羅志田教授的內心,形成他的自我認識,寫出來的文章自然重觀點、輕辭藻,徹底摒棄歷史故事說,從大的文化視角瀏覽全局,得出自己的結論。羅志田教授的論文和書籍,就我的個人喜好而言,篇篇都是精品。 抬頭看看現實,兒子的學習愈發艱難,每天都跟“煉獄”一般。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但觀孩子全力學文,愛眾親仁,卻不如及格分來得緊迫。可真的有那么緊迫嗎?想要在“艱難”中殺出一條“血路”,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只想對孩子說:別急,把書讀到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