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記憶中,每一次的團圓,都是一次味蕾的享受與升華,擺滿圓桌的每一道佳肴,都串起了滿滿的親情與對美好的希冀。 奶奶的拿手好菜是魚圓子,別小瞧這不起眼的小玩意,它可是小身材里有大乾坤。制作魚圓子的魚必須是10斤以上的鮮活草魚,清水養置數天,去其土腥,刮鱗去皮剔骨,取其白嫩鮮肉,魚紅部分剔除以免影響魚圓雪白的色澤,大塊鮮肉用刀刃刮出魚茸,將魚茸放入盆內用筷子順時針手打,這時奶奶總會不斷囑咐我,一定要往一個方向手打,切不可亂打,不然魚肉會僵硬;要不斷一點點加水,增加魚圓嫩度;剛剛剔除的魚紅,不要丟掉,放入肉圓里,肉圓會更好吃;魚骨也不能丟,裹上面粉,油里一炸,香的不得了……,這滿滿的生活智慧,聽的我目瞪口呆,再看看奶奶滿頭大汗,不停的重復手打魚圓的動作,我暗想,這絕活,打死我也學不會呀! 重頭戲來了,手打好的魚泥放入蔥花、姜末、細鹽、胡椒粉攪拌,用手擠出圓球狀放入冷水中,奇跡出現了,一個個雪白的魚圓,緩緩由水低浮出水面,不一會圓滾滾的魚圓就鋪滿了水面,像開起了魚圓大會似的,你擠我,我推你,互不相讓,再看看奶奶得意的表情,這時她一定會說:我們灣里,就我魚圓做的最好,我的魚圓冷水就能浮起來,別人的要煮熟了才能浮起來,她們功夫都不到位,這做啥事呀,一步都不能偷懶,哪一步缺了,這味道就變了。現在回想起來,我奶奶的骨子里竟是滿滿的“工匠精神”,對于全家團圓時,吃的這小小魚圓,做起來真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因為這小魚圓承載著她對我們深深的愛。 做成的魚圓往往會加入黑木耳、胡蘿卜、青筍片燴成一盤菜,它色澤靚麗,葷素適宜,魚圓鮮嫩綿滑,入口即化,配菜爽脆清香,真讓人欲罷不能!再加上肉糕、粉蒸肉、藕夾、排骨藕湯的閃亮登場,一桌妥妥的團圓飯就要開席了。席間,談天說地,觥籌交錯,酣暢淋漓;老人們堆笑,大人們微醺,小孩們打鬧,好不熱鬧…...我是如此貪戀這樣的景象。中國的古人卻會在佳節團圓時略感悲涼,“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詩句讀起來多少有些傷感,慶幸的是,我卻并沒有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對我而言,團圓卻是那么的簡單、直白與真切,團圓就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頓精心烹飪的飯菜,用每一道菜肴讓愛的感覺通過味蕾與記憶傳遞,將家人在圍坐間緊緊凝聚在一起。 雖然我再也無法吃到奶奶的魚圓子,但是每當想到這道菜,我的心里就是暖暖的,暖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