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里有一集《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在平平淡淡的職業生涯里從事著平平常常的工作,由于長久堅守和超乎尋常的操守,而做出不平凡業績的故事。 面對著一件明代絹本《雙鶴群禽圖》上面密密麻麻的一個個小洞,在故宮從事書畫修復三十八年已臨近退休的單嘉玖,還像往常一樣,沒有選擇用整幅絹托在畫作后面,一下子把所有的洞都補上的方法,依舊選擇一個洞一個洞地單個織補,前前后后埋頭補了四個多月,才將幾百個小洞一一補好。面對自己辛辛苦苦織補出來已完美如初的國寶,她平淡地說:那樣做很簡單也很省力,可是百年以后托補的這片整絹也會糟朽,就會和古人的畫作粘連在一起而無法分離,后人也就再也沒辦法修復這張畫了。為了古畫生命得以更長地延續,她堅持著自己的職業操守,選擇了最費時也最費力的笨辦法。 維系這份操守的是她父親的一句教誨。這位在那段風雨飄搖的戰爭年代用生命保護著文物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單士元,給子女們訂下“搞文物不玩文物”的家規,要求從事文物工作的子女不許收藏、交易文物。單嘉玖說:父親的話我記著,如果自己玩文物了,難免在工作中接觸珍貴文物的時候會產生私心,所以琉璃廠那片,我至今一次也沒去過。 面對幾百個密密麻麻的小洞,單嘉玖沒有投機取巧選擇整個托底一下子修復的省勁方式,而是堅守著一顆本心,固執地選擇一個洞一個洞單個織補的笨辦法,硬是用了一百二十多天時間修復好一幅國寶名畫。面對一件文物能頂一輩子甚至幾輩子收入的巨大的誘惑,單嘉玖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甘守一生清貧,從不染指文玩市場,即便近在咫尺卻看都不去看一眼,甚至連憑手藝在業余時間賺一些合法收入的想法都沒有,安然于故宮一隅,始終不渝地靜心修復著每一件國寶文物。 匠人守護了國寶,國寶考驗了匠人。三十八年的職業操守,一生一世的良心堅守,漸漸的成了單家的“傳家之寶”,何至于此,那更是我們這個國家的精神之寶,是我們這個民族傳世之魂,堪稱國之瑰寶。只有擁有國寶品格的人才配看護國寶。正是由于我們的社會中總有這樣一群具有國寶品質的人一生一世的精心呵護,那些國寶才得以世代相傳,成百上千年扔熠熠生輝;正是由于這種國寶精神的代代延續,民族之魂才得以薪火相傳,千百年來一直魏然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