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白+黑”,每周“五+二”,從1月18日開始疫情防控至今,不到兩個月,秒變“工作狂人”的他,已干掉30多份自熱盒飯,頭頂驟增無數白發……
搬重物、焊燈管、爬高上低,51歲的人,和20多歲的小伙子一樣一身泥一身汗地干活兒,全然忘記自己去年剛剛做過心臟大手術…… 他叫周永華,上海中冶醫院后勤裝備部部長,一個拼了命也要護好“逆行天使”的人。 夜半“騷擾”、地毯式搜索、全天候盯梢,他已進入“半瘋魔”狀態 “1860我買不到,你看這兩個規格,可以嗎?” “嗯,有醫院也用了這種,大家‘八仙過海’。” …… 這是除夕夜零點零六分,周永華和醫院感染管理部長周宗的“跨年”對話。 這樣關于防護用品標準的“微交流”,從節前到節后,手機 “叮叮”白天晚上響不停。經常夜半被“騷擾”的周宗部長說,為了搶購防護用品,周永華已進入“半瘋魔”狀態!幸虧雙方家人都理解,這是為了工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接到各科室亟需消毒用紫外線燈的通知,正是年關將至,工人放假,店鋪關門,連網店也停止營業。大年二十九,周永華帶領后勤弟兄兵分兩路,開私家車一大早出發,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地毯式搜索”,跑遍大半個上海的建材市場,買木料、找燈管。下午4點回來,扒幾口盒飯,又領著維修組全體人員加緊自制紫外線燈,晚上10點,50個紫外線燈全部制作完畢,第二天上午各臨床科室全部安裝到位。這作風、這效果,引得周邊兄弟醫院后勤驚羨不已。抗疫戰士一家親,自給自足同時,他慷慨地把自制的紫外線燈借給同樣急需的兄弟醫院。 疫情防治形勢嚴峻,醫用護防用品供需矛盾突出,甚至還發生云南大理攔截重慶專用防護物資的奇葩事兒。看著庫存不多的防護用品,周永華著急上火,徹夜難眠。大戰在即,病毒兇險,決不能讓醫務人員赤臂上陣啊! 他有他的“瘋魔”法子:利用各種關系、渠道,找到所有具備資質的廠家電話,再來一波“地毯式搜索”,一家一家打電話,后勤工作人員用了整整4天,打遍全國1000多個廠家電話。只要有物資,哪怕只有10只、20只口罩也抓緊下單,沒來得及消毒的半成品也搶購來,自己搬運去找愛心企業做滅菌處理。同時加“全天候盯梢”,他和姜新杰、楊敏、范宇雯,一人負責盯梢3個防護物資供應群,堅持到凌晨2點、3點。僧多粥少,只有在這個時間點,盯梢的人最少, 200個防護眼罩就是在凌晨2點“搶”回來的。各種看似的“笨辦法”,卻抓到不少“漏網之魚”。隨后,醫院又接到了區衛健委、通用環球集團派發下來的防護物資。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冶醫院抗疫的戰士們每天都能全副武裝披掛上陣了! “帶頭大哥”和一群敢打硬仗的“拼命三郎”,以“中冶速度”筑起堅實防線 1月24日,農歷大年三十,大雨。 經歷了23日晚上突然大量增加的發熱病人就診于發熱門診的態勢,發熱門診的候診區域愈發顯得捉襟見肘。面對不可預測的大戰、室外飄零的大雨,最好臨時擴建發熱門診候診區,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交叉感染,但現在是大年三十,工人沒有、材料沒有…… “我們自己來干!”獲悉院領導的想法,周永華堅決地說。說干就干,他和吳文銘副部長帶領大伙兒冒雨從蕰川路分院拆取材料。拆取的木板太大,電梯裝不下。周永華、吳文銘就和大伙兒一起,一塊一塊把木板從六樓扛到一樓。從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初二,一群“拼命三郞”頂風冒雨、自力更生擴建臨時發熱門診的候診區。不到3天時間,臨時發熱門診的候診區硬是建成了! 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醫院決定將內科七病區臨時改造為隔離病人專用隔離觀察病房。院領導一聲令下,周永華帶著兄弟們緊急改造,迅速解決空調、床單位、呼吸機、心電監護儀、呼叫器、氧氣、安保等設施及人員配備。僅2天時間,專用隔離觀察病房正式投入使用。 疫情防控把好入門第一關,入口檢測處的護士和志愿者每天站在凜冽寒風里測體溫、詢問流行病學史。周永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帶著后勤的弟兄,晝夜不休,24小時搭建起入口處的臨時雨棚。 院感部通知,疫情防控需要關閉中央空調、拆除門簾、增加通風。不到10分鐘,醫院中央空調迅速關閉;各門口門簾2小時拆除完畢。 護理部通知,發熱門診及留觀病區缺少床單位消毒設備。周永華當天立即協調借用其他病區的全電腦控制床單位消毒器,并對發熱門診及留觀病區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 只要疫情防控需要,一聲令下,令必行,行必果。 為什么這么拼? 周永華還是那句話: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上了前線,我們惟有盡全力保護好他們,才能保證所有人的健康平安! 1月30日上午,醫院收到援鄂醫療隊隊員防寒衣物不夠用的求助信息,院領導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周永華。 周永華詳細地了解王燕嬌和錢莉的具體需求及衣服的型號,同時向熟悉的同事了解兩人的大概身形,然后自己開車去商場挑衣服。他告訴售貨員,要挑那種“保暖、光面、表面不加絨”的最好的沖鋒衣,因為他了解到這種材質的衣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沾上病毒。挑好了,他不放心,現場又請一位女士試穿。買好沖鋒衣,他想了想,又買了兩件羽絨背心。因為他留意了網上報道,為盡可能防止交叉感染,燕嬌和錢莉所在的金銀潭醫院空調全部關停,醫護人員夜里值班很冷。第二天援鄂護士就收到了暖暖的防寒衣物。 ——這個敢打敢拼的鐵血男人,很多時候,比女人還心細。 1月19日,醫院中層干部培訓新冠肺炎感染與控制相關知識。周永華像個小學生一樣,拿個小本子認真聽講、記錄,不懂就問。20日,他就邀請院感部給全體保安、保潔做培訓。這回,他又像個小學生那樣,坐在那里認真聽講記錄。各種防護用品的標準、型號,各種消毒殺菌用品的濃度……他密密麻麻地記在本子上,比臨床醫生學得還要用心。不僅他自己用心學、細心學,也要求后勤的工作人員用心學、細心學。他說,這是打仗,要動真格!如果學習、認識不到位,有一個細節出紕漏,買來不合防控要求的防護用品,就有可能導致醫護人員感染,后果不堪設想!不到兩個月,周永華從一個“門外漢”變身“防護用品標準知識專家”,經常在設備采買群里給其他醫院采購人員做技術指導。 發放防護物資,他更是“心細如發”。領用防護物資,各科室都報了領用表單。他對著每個科室的排班表,一個一個核對,計算分配數量。后勤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內,每領一只口罩,都要記錄在冊。連院領導來領口罩,一樣要簽字登記。周永華說,一定要首先確保抗疫重點區域、重點人員的安全,好鋼必須要用在刀刃上! 這幾天,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周永華終于能有時間坐下來歇一歇了!可是坐在椅子上,他怎么也睡不著,明明身體極度疲倦,腦子里卻仍然極度興奮。很顯然,高速運轉已經成了他潛意識的“自動化模式”,一時切換不回來了!如今全球疫情形勢嚴峻,上海境外輸入病例時有確診,戰斗在醫療戰線的我們不能松勁,連續作戰還需常態! “我想好了,等疫情結束,我要收集保存N95口罩、防護服、護目鏡、面屏等防護用品,紀念這段時間為了尋找它們度過的酸甜苦辣的每一天!也期望找個清靜的地方好好休息,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天天就喝茶、睡覺!”周永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