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上海中冶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楊笑宇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醫療扶貧的號召,報名參加寶山區第二批援滇醫療隊,深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勝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為期半年的骨科及相關醫、教工作。2020年1月,在醫院的有力支持下,他克服家庭困難,主動申請再延長半年援滇時間。
從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當40歲的人生切換全然不同的頻道,當普通的個體融入國家脈搏的律動,會有怎樣不同的體驗? 楊笑宇說,援滇一年,是我人生大寫的一年! “小楊醫生”實力圈粉,帶動當地外科管理、技術、觀念全方位提升 2019年7月,當40歲的楊笑宇來到富源縣勝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時,外科醫生們心里直犯嘀咕:手術是性命攸關的事,這樣一個比科室所有醫生都年輕的“小楊醫生”,能行嗎? 出水才看兩腿泥,楊笑宇以真誠和實力證明自己。他專業水平高,以前需要請昆明和地區三級醫院醫生完成的脊柱骨折內固定、髖部骨折內固定等大手術,他都能順利完成;他能吃苦,扎根骨科,積極參與科室的日常管理、診療、教學以及各種活動;他毫無保留,指導科室規范管理、規范門急診診療流程,協助科室建立常見疾病病歷模板,規范病史書寫、手術收費。不到2個月,“上海來的小楊醫生”實力圈粉,讓大家心服口服。 與此同時,楊笑宇又注意到了另一個關鍵點。一個脛腓骨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的病人行外支架固定術后,按常規需休養3—6個月。但僅僅過了2個月,他自覺無礙,把醫囑當了耳旁風,私自把外支架拆掉,扶著拐杖下地走路了,結果患處再度劇烈疼痛,不得不到醫院拍片子,慶幸的是移位不多,改成了石膏固定。 類似事情接二連三,讓楊笑宇敏感地意識到,在這里,從單位、基層百姓到醫生,認識上普遍存在誤區:只要手術做好就萬事大吉,他們亟需轉變觀念,強化健康意識和術后康復意識! 因此,楊笑宇在指導醫師們學習骨科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強化圍手術期管理,重視術后的無痛及快速康復。針對實際病例,從診斷、分型、治療、愈后以及前沿進展等多個方面進行知識傳授,幫助醫師樹立科學而嚴謹的臨床思維,也教育患者懂得術后康復的重要性。 一年時間,楊笑宇帶領科室完成骨科大、中型手術180余臺。手術包括脊柱骨折內固定,肩胛骨骨折內固定、骨盆骨折外固定、四肢長干骨折內固定、骨不愈手術翻修、周圍神經松解、骨髓炎、化膿性踝關節炎、斷指再植等40余臺;在兒骨科方面,完成兒童肱骨、尺橈骨、脛腓骨等部位骨折固定30余臺;完成手足部外傷骨折內固定術及矯形術80余臺;完成各部位囊腫、包塊摘除術20余臺;協助完成普外科手術20余臺。 楊笑宇援滇一年,讓勝境社區衛生中心外科從管理、技術到觀念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在這里獨立帶領手術、科室的經歷也同時反哺著他,他的工作模式從僅考慮治療的局部把控,提升到細節思考、系統掌控。 不怕麻煩的上海醫生,讓大家聽到了半輩子從未聽過的彝族祝酒歌 一位全身嚴重復合傷的病人,反復多次手術,患上了化膿性踝關節炎合并創傷性關節炎,患處前后貫通,流膿不止,又遷延不愈。病人想到市里做手術卻總是排不上,當地衛生院又不敢做,就這樣一直拖了近3年。病人痛苦不已,抱著一線希望找到楊笑宇。 這種手術非常麻煩,且術后效果很難保證。聽著病人陳述漫長而痛苦的求醫經歷,看著病人哀哀求助的目光,楊笑宇想,我援滇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不能怕麻煩,別人不敢做、不愿做的事,那就讓我來做吧! 楊笑宇多方查閱資料,又和上海擅長此類手術的醫生反復溝通,確定了周密細致的手術方案,最終手術一次成功。 病人是彝族同胞,好客,又能歌善舞。為表感激之情,他執意請楊笑宇所在外科的全體醫生到自己家里吃飯,敬上自釀的酒,又帶著自己的妻子、兒子、兒媳,一口氣給他們唱了數十首彝族祝酒歌。醫生們感動地說,活了半輩子,從沒聽過這么多的彝族祝酒歌! 一年時間里,不怕麻煩的楊笑宇,依靠寶山區衛健委、上海中冶醫院、吳淞醫院強大的醫療資源,采用遠程醫療的方式,為多例疑難患者進行遠程診療。其中包括了轉移性肝臟惡性腫瘤、先天性馬蹄足內翻、顱內蛛網膜囊腫、化膿性骨髓炎、化膿性踝關節炎等疑難病例,并完成多例相關手術,取得良好效果. 重新思考定義的職業理念與生命價值 失之東隅,得之桑榆。援滇一年,無法陪伴千里之外的兒子一起成長,是楊笑宇不能彌補的遺憾,然而援滇的經歷也如潮水,蕩滌、提升、重塑著他的三觀和認知。 在這里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尤其是當地衛生中心的外科主任,他是一名共產黨員,45歲了,一年365天都在上班、備班狀態,熱愛讀書學習,遇到病人從不推諉,總是咬牙堅持,經常加班到凌晨3-4點,卻拿著全院較低的薪資。不少年輕人受不了都辭職走了,他卻一直在堅持。他說,錢很重要,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重要。他讓楊笑宇有了新的認知:對于一個真正的醫生來說,錢是身外之物,職業價值才是一生的摯愛與堅守。 在援滇的日子里,楊笑宇一有空就參與送醫下鄉、巡回診療。有一次,他們來到師宗縣雄壁鎮,看到一個5層樓的養老院,住著三四十位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均由當地政府出錢請人照顧、供養。在一個彝族小山村,一位70多歲的孤寡老人看到上海來的醫生給她看病,非常感動,一個勁兒念叨:“我一個孤寡老太婆前后住了兩次院,都是黨和政府給我買藥治病,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國家啊!”老人把自己種的紅皮小土豆挖出來,煮了一大筐,給醫生們送過來,笑咪咪地看著他們吃下去。 這樣的舉動和話語,楊笑宇過去在電視里看到過,沒想到,現在卻真實地發生在自己身上。他的心感動,更深受震動:醫療扶貧更深層次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治病救人之外,一名“好醫生”還該有哪些應有之義? 楊笑宇說,援滇歸來,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 ( 張曉平) |